內容概要:近年來,由于棉花價格低,且棉花種植管理難,產品效益相對不高,因此許多地區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使得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多年來呈日益下滑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為4182.21萬畝,同比減少了7.07%;全國棉花生產總量為561.79萬噸,同比下降6.06%。從各地區生產情況看,國內棉花主產地新疆2023年總產量為511.2萬噸,同比下降5.2%;此外,黃河流域棉花總產量為26.3萬噸,長江流域總產量為19.7萬噸,分別為同比下降了12.6%、17.6%。
關鍵詞:棉花行業產業鏈;棉花行業發展歷程;棉花行業種植面積;棉花行業產量
一、行業概述
棉花,是錦葵科(Malvaceae)棉屬(Gossypium)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于亞熱帶。根據纖維長度的不同,棉花可以分為長絨棉和細絨棉兩類。其中,長絨棉的纖維長度一般在33毫米以上,主要用于高檔紡織品和特種用途,如高級床單、襯衫等;細絨棉的纖維長度通常在25-35毫米之間,是紡織業的主要原料,廣泛用于各種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此外,按產地的不同,棉花也可以分為亞洲棉、非洲棉、美洲棉等;根據色澤的不同,棉花可以分為白棉、黃棉、灰棉等;根據彈性的不同,棉花可以分為松軟棉和緊密棉兩類。
棉花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棉花種植,這是整個產業鏈的起點,涉及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多個環節。產業鏈中游包括籽棉初加工、紡紗、織造、印染、裁剪等多個環節。籽棉初加工主要是將收獲的籽棉進行清理、脫籽、打包等處理,得到皮棉后,經過紡紗、織造等工藝加工成紗線和織物。產業鏈下游主要是紡織品服裝的生產與終端流通銷售環節,即紡織品服裝經過剪裁、縫制等工藝加工后,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進入終端消費者手中。
我國棉花行業從古代由印度、非洲等多途徑傳入,到成為中原地區的主要服飾材料,棉花在我國逐漸扎根。近代在1978年農村改革后,棉花產業實現了歷史性轉折,產量迅速上升,結束了長期的供需短缺。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棉花市場開始全面開放,棉花種業創新也取得了顯著成果,自主培育的抗蟲棉品種全面替代了外國品種。同時,隨著種植格局的變化,新疆地區憑借其獨特優勢成為棉花種植的重心,推動了我國棉花行業的持續發展。我國棉花行業在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由傳統向現代、由依賴進口到自給自足并領先全球的華麗轉身。
二、國內生產形勢分析
棉花是我國重要農產品和戰略物資,棉花產業對基本民生保障和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事關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社會穩定、民族團結。近年來,由于棉花價格低,且棉花種植管理難,產品效益相對不高,因此許多地區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使得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多年來呈日益下滑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為4182.21萬畝,同比減少了7.07%;與10年前相比,近10年來減少了33.01%、年均復合增長率約-3.93%。
近年來,國內棉花播種面積雖受農戶種植意愿下滑影響而呈現逐年下滑態勢,但得益于我國棉花單產水平的提升,棉花產量降速略低于面積降速,產量規模仍常年保持在560萬噸以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全年棉花生產總量為561.79萬噸,同比下降6.06%,較2016年復合增長0.72%。
據計算,2023年,我國棉花種植的畝產量為134.33千克,同比增長1.09%,較2016年復合增長2.71%。主要原因在于,隨著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投入增多,國內棉花育種、種植、養護等方面技術水平日益提升。在此情況下,我國棉花產業生產雖仍受天氣變化影響,但行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對全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此外,從各地畝產情況來看,我國棉花畝產量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別為新疆、甘肅、江蘇,且排名前七之后的省市地區畝產規模較排名第一的新疆低了過半。這意味著,除地理天氣、光照等方面影響外,我國各地棉花種植技術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距,這對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有較大限制影響。
從生產區域來看,數據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北省、山東省、河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甘肅省、江西省、河南省、江蘇省、浙江省、天津市棉花生產規模較大。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北省、山東省棉花種植面積常年穩居全國前3位,2023年三地棉花種植面積總和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92.15%。
從各地區產量變化分析,2023年,新疆棉花播種總面積為3553.95萬畝,同比下降5%;黃河流域323.85萬畝,同比下降11.2%;長江流域271.5萬畝,同比下降22.8%。全國總產561.79萬噸,同比下降6.06%,其中新疆棉花總產量為511.2萬噸,同比下降5.2%;黃河流域26.3萬噸,同比下降12.6%,長江流域19.7萬噸,同比下降17.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動調減次宜棉區植棉面積,擴大糧食種植,但受生長期積溫不足、采摘期連續降雨影響單產等因素影響,新疆棉花年產量有所減少。而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繼續呈現大幅萎縮,主要原因在于,受種棉補貼等政策影響,內地棉區植棉積極性遠低于新疆。
從成本收益來看,近年來,我國棉花每畝總成本、總產值均呈現波動增加趨勢。據統計,2022年,我國棉花每畝總成本已增至2509.93元。其中,生產成本占比高達77.53%,分別為43.76%的物質與服務費用,33.77%的人工成本,占比居前3位的細分成本依次是:家庭用工折價、租賃作業費、化肥費。綜上數據分析,與美國比較,我國每畝棉花“產量”、“凈利潤”、“總成本”及“總產值”常年高于美國,但每畝“成本利潤率”常年低于美國。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棉花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前景展望報告》
三、進出口形勢分析
我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棉花生產國、消費國以及棉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近年來,國內棉花產量常年保持在560萬噸以上,但市場棉花消費需求卻長期在760萬噸以上,甚至部分年份已超過800萬噸,因此我國棉花市場常年需要進口產品補充供給,行業產品進口規模長期高于出口貿易規模。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棉花相關商品總進口量為202.97萬噸,同比增長了0.17%;國內棉花相關商品總出口量僅有0.74萬噸,同比下降幅度高達78.43%。
結合海關總署國內棉花進出口金額數據計算,2023年,我國棉花相關商品進出口均價分別為42.03美元/噸、0.17美元/噸,同比變化率分別為-20.64%、-83.96%,較2018年復合變化率分別為5.62%、-29.41%。綜合上述國內棉花生產情況分析,受國產棉花生產增量較小影響,近年來我國棉花市場供應情況呈現持續收緊態勢,行業對外依賴程度已從2018年21.19%提升至了26.57%。
四、發展趨勢分析
1、國內棉花生產或將進一步向新疆地區集中
目前,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北省和山東省三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更是都占據全國棉花生產的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受種棉補貼等政策影響,內地棉區植棉積極性遠低于新疆,因此出現了新疆棉花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而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卻繼續大幅萎縮的發展態勢。同時,國內棉花行業供應對外依賴程度已從2018年21.19%提升至了26.57%。綜上分析,為保障居民棉花產品應用需求,提高國內棉花經濟作物生產水平,新疆進一步擴大生產面積幾乎已成必然趨勢,同時,各地對棉花種植相關技術的研發投入水平也必將持續提升,以繼續保障國內棉花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2、機械設備引進加速,行業生產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
隨著現代農業機械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棉花種植、管理和采摘等環節實現了從傳統人力向機械化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棉花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降低了勞動成本,同時也有助于減少人為因素對棉花生長的影響。機械化的推廣和應用,還促進了棉花種植規模化、標準化和精準化,為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為推動棉花行業產量提升、產業規模化生產升級,機械化將成為越來越多棉花種植商戶降本增效的主要選擇,這將為我國棉花行業產量、品質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帶來更多驅動力。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棉花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前景展望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棉花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前景展望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棉花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前景展望報告 》共十一章,包含2020-2024年棉花生產技術與轉基因棉發展分析,中國棉花產業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分析,2025-2031年中國棉花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