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隨著環保政策趨嚴,動力電池系統價格的不斷下降,純電動船舶或者混合動力船舶的滲透率正在逐步提升,電動船舶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2年我國電動船舶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2.27億元增長至25.73億元,預計2023年我國電動船舶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38.71億元。
關鍵詞:電動船舶市場規模、電動船舶市場競爭格局、電動船舶行業發展前景
一、行業概況
目前,針對電動船舶尚沒有明確的概念和定義,根據動力源的類型,同時參照電動汽車的劃分方式,可將電動船舶初步劃分為:純電動船舶、混合動力電動船舶以及燃料電池電動船舶三種。其中,純電動船舶主要包括鋰電池+超級電容電動船舶,鉛酸電池電動船舶,鎳氫電池電動船舶等;混合動力電動船舶主要包括柴電混合電動船舶,太陽能、電能混合電動船舶以及風能、電能混合電動船舶等;燃料電池船舶主要包括氫燃料電池電動船舶,甲醇燃料電池電動船舶以及鋅燃料電池電動船舶等。
新興的純電力推進和常規的柴油機機械推進相比,具有運營成本優勢,還有操縱性好、空間利用率高、環保性能佳以及為船舶智能化發展提供了路徑等優點。作為全船唯一的動力來源,電動船舶由于動力電池充電麻煩并且續航時間有限,從目前的技術以及經濟性來考慮,要將電動船舶應用于長途航運還有一定的困難。
二、全球電動船舶行業分析
國外純電動船舶發展較早。2008年以來,隨著歐盟、IMO等組織船舶排放新法規的不斷實施,以及船舶電池、混合動力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動船舶市場認可度不斷提升,裝船量大幅上升。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動船舶市場規模23.91億美元,2022年增至91.34億美元。
由于歐洲在環保意識、法規以及技術方面走在前列,因此是電動船舶的主要運營和建造市場。2022年歐洲電動船舶市場規模56.19億美元,占全球的61.52%;亞洲電動船舶市場規模16.31億美元,占全球的17.86%;美國電動船舶市場規模7.86億美元,占全球的8.61%。
三、國內電動船舶行業發展現狀
船舶是我國水上交通運輸的重要工具。船舶制造行業為海洋開發、航運交通、能源運輸、國防建設等領域提供必要的技術裝備,是我國制造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船舶制造業作為船舶工業的重要細分領域,屬于技術引領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船艇制造業主要面向江、河、湖泊、海、島際之間的客運交通、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及公務執法等,如各類客運船、旅游觀光艇、私人游艇、釣魚艇、公務執法船、各類特種作業船、各類海船等。2022年我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向好。2022年我國船舶工業總產值從2019年的3898.30億元上升至了4845.44億元。
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持續推進,能源消費側結構不斷優化,水上交通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的重要一環,其清潔、低碳、高效的發展要求,為船舶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傳統船舶動力系統采用柴油發電機組推進,電動船舶通過“以電代油”,依靠船用動力電池推進,在船舶靠港期間通過港口岸電為船供電并對船用電池充電,完全消除發動機的污染排放,可廣泛應用于游輪、公務船、作業船、貨船、拖輪等。近年來,依托我國船舶工業基礎,電動船舶行業新建噸位數不斷增長,2022年我國電動船舶行業新建噸位數從2017年的13556噸增長到了190600噸,預計2023年我國電動船舶行業新建噸位數有望達到297750噸。
隨著環保政策趨嚴,動力電池系統價格的不斷下降,純電動船舶或者混合動力船舶的滲透率正在逐步提升,電動船舶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2年我國電動船舶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2.27億元增長至25.73億元,預計2023年我國電動船舶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38.71億元。
目前,國內的電動船舶主要集中旅游觀光領域,包括景區游船、內河郵輪等等,貨運及其他領域仍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2022年我國旅游觀光領域電動船舶市場規模21.92億元,占85.19%;貨運及其他領域電動船舶市場規模3.81億元,占14.81%。
近年來,我國電動船舶均價總體呈現出一定的下降態勢,2022年我國 電動船舶均價從2017年的1.67萬元/噸下降至1.35萬元/噸。隨著船舶行業的技術進步,預計2023年我國電動船舶市場價格下降至1.3萬元/噸。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電動船舶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三、產業鏈
1、產業鏈結構
電動船舶行業產業鏈上游包括船用鋰電池、鋼鐵、電子元器件等產業;行業下游主要應用于旅游、水上運輸等行業,下游市場的規模發展為電動船舶行業創造了客觀的新增市場容量。
2、上游-鋰電池
鋰電池是電動船舶關鍵部件,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引導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下,我國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成本明顯下降,已經具備支撐電動船舶應用推廣的良好基礎。
2021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生產規模達324GWh,同比增幅在110%左右,其中消費型鋰電池有72GWh、動力型鋰電鋰電池有220GWh、儲能型鋰電池有32GWh;2022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達750GWh,同比增長超過130%,其中儲能型鋰電產量突破100GWh。
3、下游-水上運輸
水上運輸行業為電動船舶行業創造了客觀的新增市場容量。2022年我國水上運輸行業全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85.54億噸,較2021年增長3.8%;完成貨物周轉量121003.14億噸公里,較2021年增長4.7%。全年完成營業性客運量1.16億人,較2021年下降28.8%;完成旅客周轉量22.60億人公里,較2021年下降31.7%。
四、發展背景-相關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的綠色發展理念已貫徹到社會建設各方面。黨的十九大以后,綠色低碳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頂層設計更加優化,尤其是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電動船舶推廣獲得更重要的契機。近年來,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電動船舶行業的發展。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22〕353號),明確“十四五”期間加大綠色船舶示范應用和推廣力度,推進內河短途游船電動化,研究探索其他具備條件的內河船舶電動化更新改造的可行性。
五、競爭格局
1、電動船舶行業部分領先企業
在政策及下游需求市場的推動下,我國電動船舶領域參與者數量呈增長態勢,電動船舶市場發包方多為政府部門以及旅游企業,該類需求多以小型船舶為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船企介入電動船舶市場。對于電動船舶市場,上海瑞華(集團)有限公司、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上海豐滋新能源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武漢712研究所等企業率先投入資金參與電動船的研發工作,推動電動船行業發展。現在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合肥國軒等電池供應商也先后進入船舶行業,為電動船的發展提供動力。可以預見,中國的電動船發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
2、代表企業-江龍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龍船艇產品類型豐富,從用途上涵蓋了各類型的公務執法船艇、旅游休閑船艇和特種作業船艇,如巡邏艇、執法艇、漁政船、緝私艇、客運船、島際交通船、觀光游覽船、豪華游艇、海釣船、消防船、科考船、風電運維船、引航船、躉船、挖泥船等。
2022年江龍船艇新能源船艇收入和訂單均創新高,2022年江龍船艇新能源船艇營業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271.34%,新簽不含稅訂單金額1.21億元,同比增長52.99%,收入和訂單均創新高。
六、行業發展趨勢
船運行業是交通運輸領域減碳的重要場景之一,推進綠色轉型已成為全球主流國家的共識。各類船舶綠色動力技術中,電動船舶在運營成本和駕乘體驗等方面具備優勢,是船運行業技術升級的重要方向。實現船舶綠色轉型的核心在于應用綠色動力技術,按照燃料不同分為LNG、液氨、甲醇、氫動力和鋰電為主的電驅動。其中,以電池為儲能裝置、開展電力推進的技術具有多重優勢,尤其是在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駕乘體驗、以及推動船舶智能化等方面優勢較為明顯。減碳降污大勢疊加電動技術迭代升級,電動船舶將逐漸滲透適宜場景,在未來的綠色船舶中占據一席之地。
全球持續推進船舶節能減排政策落地,電動船舶發展正處在快速增長前夕。國內外權威機構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船舶領域節能減排。政策指引下,全球綠色船舶數量提升。海外尤其歐洲的船舶電動化發展較早,已開始由“消費品”場景向“經濟實用”場景滲透,中國電動船舶近年來發展提速。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電動船舶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電動船舶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電動船舶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共十二章,包含2025-2031年電動船舶投資建議,2025-2031年中國電動船舶未來發展預測及投資前景分析,2025-2031年中國電動船舶投資的建議及觀點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