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一般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產業活動,由這樣一些產業活動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游業等。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踐行新發展理念,結合全市“十四五”規劃工作安排,由市規劃資源局組織編制的《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簡稱“《海洋經濟規劃》”)近日出爐。作為指導未來五年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海洋經濟規劃》先后三輪廣泛征求意見并達成一致。為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我市以重大項目建設為依托,針對《海洋經濟規劃》所提及的重點任務和主要產業,篩選出61個重點項目,“十四五”期間投資額將達到2360.75億元。
據了解,《海洋經濟規劃》由10個章節構成,共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1—2章,共兩個章節,主要闡述我市“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四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定位和主要目標。第二板塊為分論,包括第3—9章,共七個章節,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主要闡述“十四五”時期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分別是優化“雙核五區一帶”空間布局、大力培育新興海洋產業、鞏固做強優勢海洋產業、優化升級傳統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推進海洋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海洋經濟開放合作。第三板塊為結尾,為第10章,主要闡述“十四五”時期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協調、實施項目帶動、引導多元投入、健全實施機制、推進全民參與等五個方面。
《海洋經濟規劃》重點突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方向,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確定海洋經濟“1+4”發展定位
基于我市區位優勢與資源環境條件、產業發展基礎,綜合考慮“十四五”海洋強國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出了“1+4”的發展定位。“1”個總體定位,即建設海洋強國支撐引領區。“4”個分領域定位,即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國家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國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區、國家海洋綠色生態宜居示范區。
二、優化“雙核五區一帶”空間布局
立足天津市“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以“津城”“濱城”為雙核引領,中新天津生態城、濱海高新區海洋科技園、天津港港區、天津港保稅區、南港工業區五大海洋產業集聚區為拓展聯動,沿海藍色生態休閑帶為生態屏障,優化海洋產業空間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雙核五區一帶”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三、推動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統籌考慮我市海洋經濟發展基礎與目標定位,提出“培育新興海洋產業、做強優勢海洋產業、優化傳統海洋產業”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海水淡化、海工裝備、海洋石化、濱海文旅四大海洋產業集群,推進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四、強化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人才保障水平,建成全國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集聚區。強化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集約節約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推動海洋產業綠色低碳轉變,提升海洋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海洋事務國際影響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海洋經濟規劃》于2020年4月啟動編制工作。2020年7—9月,規劃編制單位先后赴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南港工業區、濱海高新區等涉海功能區和濱海新區政府有關部門走訪調研,組織召開了13個涉海產業、60余家單位參加的海洋產業發展座談會。堅持開門編規劃,廣泛征求人民群眾意見,開展‘獻計海洋,你我同行’問卷調查活動,得到反饋問卷337份,對于收到的意見建議,我們及時進行研究,基本上都予以采納。”市規劃資源局海洋經濟與規劃處處長王正江介紹,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間,規劃編制成果又向全市60家涉海單位,進行了三輪意見征求工作,收到意見建議106條,經認真研究均予以采納。2021年1月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規劃成果通過專家審查。“《海洋經濟規劃》規劃期是2021—2025年,明確了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總體目標、重大任務和政策措施,對于貫徹落實國家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推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海洋經濟新動能,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水平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支撐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目前,《海洋經濟規劃》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下一步將履行相關程序后印發實施。”王正江說。


2025-2031年中國海洋經濟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海洋經濟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共九章,包含海洋經濟產業相關企業競爭力分析,2025-2031年中國海洋經濟產業前景及投融資策略,中國海洋經濟企業IPO上市策略指導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