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所提供的新動能,重構體育產業鏈,圍繞體育消費需求升級、創新體育價值提供業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鍛煉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全民健身作為一種潮流正在助推體育產業成為萬億級的消費藍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2.2萬億元,相比于2016年增長了15.7%,增加值為7811億元,增長了20.6%。然而,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我國體育人均消費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這一目標也極大地刺激了體育產業為資本所青睞,目前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從追求速度和規模向追求質量和結構優化轉型。2019年9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破除體育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如何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可供選擇的路徑?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副教授、南昌大學中部中心特約研究員涂穎清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可以從以下路徑入手。
第一,國民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倒逼體育供給側改革。第二,在制度政策破除體育產業發展體制機制障礙的同時引導體育產業實現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第三,依賴于資本市場的靈敏觸角,對體育業態實現優勝劣汰。無論是需求倒逼、政策支持還是資本選擇都屬于外在的力量驅動,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產業內在的創新實現。
近年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成為助推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力量。而借助于數字經濟思維,推動科技與體育融合創新是實現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數字經濟的核心在于利用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賦能,在實現生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同時,催生出新的經濟業態。我國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所提供的新動能,重構體育產業鏈,圍繞體育消費需求升級、創新體育價值提供業態。
第一,以數字經濟思維重構體育價值鏈,推動體育產品相關制造業向先進制造和智能制造轉型。
涂穎清說,從體育產業內部結構來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依然占據了我國體育產業產值的絕大部分,2017年占比為61.4%。然而,目前體育產品制造業依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代生產和加工為主,處于“微笑曲線”底端。要重構體育價值鏈,推動信息技術與體育制造業的融合,實現數字化生產和智能制造。一方面,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對于差異化、動態化的需求進行實時把控,實現由客戶引領并交互式參與體育產品構思、設計、制造、服務等全流程的“并聯”式生產;另一方面,加強設計和研發,提高新型技術在體育產品中的滲透能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品牌。
第二,基于數字經濟思維完善體育服務鏈。涂穎清認為,體育服務業指的是體育賽事、休閑運動、體育場館、體育媒體、體育中介等。體育服務業是為體育制造業提供消費群體,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程度也是判斷一個國家體育產業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而我國體育服務鏈還不完善,潛在的價值還沒有釋放出來。須圍繞體育服務升級,以市場為導向,通過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體育企業之間的跨界競爭或者融合,營造體育服務生態圈。
涂穎清舉例說,阿里巴巴基于自身龐大的生態,利用互聯網鏈接各類生態合作伙伴,從而整合電商、媒體、營銷、視頻、家庭娛樂、智能設備、云計算大數據和金融等平臺,融合形成一個貫穿賽事運營、版權、媒體、商業開發、票務等環節的全新體育服務生態,以專業的體育產業團隊,探索互聯網化消費者參與模式,聯動產業上下游實現服務模式創新,促進體育服務升級,讓更多消費者能夠在不同場景中方便快捷地享受到體育服務。
第三,基于數字經濟思維,實現“體育+”,通過產業之間的融合培育新業態。涂穎清表示,消費者對于體育的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體育產品、實現鍛煉等基礎層面,更在于通過體育項目提升體驗、娛樂、身心放松等多層面的需求。因此,從供給側看,滿足體育消費升級,應該實現體育與文化、旅游等產業之間的融合,通過“體育+”培育新的業態滿足消費者集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維需求。而實現“體育+”供給側創新,需要基于信息把控實現消費趨勢預測,通過數字技術嵌入在各創新場景中,提升體育消費體驗。由此,在通過對體育產業鏈的延伸滿足人民群眾體育消費升級的同時,助推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