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為,文學評論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文學評論家要有獨立的品格。既要有人格的獨立,也要有思考的獨立。當代文學評論一度深受西方的影響,但剝離語境的西方文學評論能解決中國當代文學在創作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嗎?顯然,不能削足適履,而應該明確術語的范疇和應用條件。然而一些文學評論家所謂的跟國際接軌,只是把西方的理論術語搬過來,在板起面孔解釋中國的文學作品、文學現象時無法切中肯綮,文中的術語只是各種流派的你方唱罷我登場。
文學評論家要有發現的眼光。要善于發現新材料、提出新觀點,在文學史的時間軸上指出當代作品與經典作品的距離有多遠。文學評論家既要有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匠心,又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懷。很多文學理論是在梳理過去的作家作品時才總結出來的,從舊的材料中發現新的問題,既需要坐得冷板凳,也需要打破固有觀念的桎梏。這就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高質量文學評論照亮文學的前路。從用叔本華解釋《紅樓夢》的王國維,到“托尼學說,魏晉文章”的魯迅,他們都是通過守正創新確立了自己在文學史、思想史上的地位。只有打通古今、融匯中西,才能走出文學評論的新路子。
文學評論家要有風骨。評論不是語言的撫慰、文字的游戲,而是以鞭辟入里的剖析來問診,這需要文學評論家有原則、有視野、有情懷、有鋒芒、有眼光,不忘歷史責任感,依托學養的洞見帶來情感的共鳴。文學作品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表揚,存在問題的地方也需要批評,評論家要為文學的健康發展指點迷津,無原則的吹捧掩飾不了作品的缺陷,只會讓評論蒙羞。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媒體在報道中斷章取義、嘩眾取寵、故意制造爆點,也讓很多文學評論家因此“背了鍋”。
文學評論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學評論家要在接續文脈、把握當下新的文學樣態中,多為讀者掃雷、為作者指路,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以強大的理論武器、學術水平推動文學的發展變革。評論界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才能更好地參與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這是時代賦予評論家的使命,也是評論家的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