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在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調查失業率。這是官方統計首次正式公開發布基于勞動力調查獲得的失業率數據,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在關注失業率數據本身的同時,對失業率統計方法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為解答社會各界對調查失業率統計方法的關切,筆者參照國際通行的失業率統計方法,對國家統計局勞動力調查制度進行了研究。從指標定義、調查內容、抽樣設計、調查方法等方面看,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方法科學規范,符合國際慣例,我國調查失業率數據可以全面、準確、及時地反映我國勞動力市場運行狀況,也具有國際可比性。
一、指標定義采用國際統計標準
單就失業率的計算方法看,是比較簡單的。但何為就業人口,何為失業人口,則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為保證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失業率可以用來比較,則必須對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的定義作出統一的規定。國際勞工組織為規范世界各國勞動力市場統計,保證各國勞動力市場數據可以相互比較,制定了標準的就業、失業指標定義。1982年第13屆勞工統計大會通過的《關于經濟活動人口、就業、失業和不充分就業統計的決議》,給出了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的標準定義,2013年第19屆國際勞工統計大會通過的《關于工作、就業和勞動利用不充分統計的決議》又對相關定義進行了修正。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標準,在各國的統計實踐中均得到執行。
我國勞動力調查同樣采用了國際勞工組織關于就業、失業的統計標準。根據我國法律規定,16歲及以上才可以合法工作,所以就業人口是指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為一周),16周歲及以上,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時的人口,包括休假、臨時停工等在職但未工作的人員。失業人口是指16周歲及以上,沒有工作但在三個月內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能夠在2周內開始工作的人。由于采用了國際標準的就業和失業定義,保證了我國調查失業率數據與其他國家數據的可比性,在我國經濟日益融入國際體系的今天,這一點尤為重要。此外,我國勞動力調查以16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為統計對象,且不論其是否進行了失業登記,均按國際標準進行就業失業狀態的認定,使得我國調查失業率數據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勞動力市場的實際狀態。
二、調查內容基本涵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方面
國際勞工組織一直致力于推動勞動力統計數據的收集與傳播,并于1999年正式推出勞動力市場關鍵指標項目,形成了包括失業率、勞動參與率、工作時間、工作報酬等17類關鍵指標。目前,國家勞工組織的數據庫,收集了230多個國家、地區和區域的月度、季度、年度勞動力統計數據。從我國勞動力調查問卷所設調查項目看,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基本人口信息,包括受訪者與戶主關系、性別、出生年月、戶口登記情況、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二是勞動力市場狀態信息,包括就業身份、工作單位、工作時間、工作報酬、就業行業、就業職業、未工作原因、未工作時間、是否尋找工作、尋找工作的方式、未尋找工作原因、當前是否能工作、不能工作的原因、失去工作前的工作單位與職業等。涵蓋了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力市場關鍵指標所列的幾乎所有項目。此外,還根據我國國情,設置了反映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創業情況的項目,既可滿足國際比較的需要,也滿足了我國就業工作對重點人群進行觀測的需要。
三、抽樣設計科學合理
我國勞動力調查在抽樣設計過程中與國際勞工組織以及國內外相關機構、科研院所充分溝通交流,抽樣方式、樣本量確定、加權調整、抽樣誤差計算幾個方面均科學合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勞動力調查以我國大陸地區所有住戶為總體,采用兩階段抽樣方法。第一階段采用分層、與住房單元(house unit)數多少成比例的抽樣方法(PPS抽樣)抽取居(村)委會,第二階段采用隨機等距抽樣在抽中的居(村)委會中抽取住房單元,并對抽中住房單元內的所有人員進行調查。
根據“在95%的置信度下,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相對誤差控制在3.5%以內”的要求,全國每月總共調查約12萬戶(住房單元)。為減少指標月度間變化、年度間變化估計的標準誤,同時減輕受訪者接受訪問的負擔,提高應答率,世界各國的勞動力調查基本都會采用一定規則的樣本輪換方法。我國勞動力調查采用2-10-2模式對樣本進行輪換,即一個住戶連續2個月接受調查,在接下來的10個月中不接受調查,然后再接受連續2個月的調查,之后退出樣本。樣本輪換確保:(1)每個月都有1/4的樣本第一次接受調查,1/4的樣本接受第二次調查,1/4的樣本第三次接受調查,1/4的樣本接受第四次調查。(2)月度之間樣本有50%重復。(3)年度之間相同日歷月樣本有50%重復。
由于勞動力調查屬于復雜抽樣,其加權調整和抽樣誤差計算的技術要求很高。目前勞動力調查在加權調整時綜合使用了無響應調整權數(non-response adjustment factor)、設計權數(selection weight)和事后分層權數(post-stratification factor),能夠較好地還原總體的規模和結構。使用“自助法”(bootstrap)來計算抽樣誤差,有效解決了復雜樣本方差計算難題。從抽樣誤差計算結果來看,調查主要指標如調查失業率的標準誤均滿足設計要求,樣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估計精度可以滿足使用需要。
四、調查方法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由于民眾對就業、失業的理解不統一,如果由被訪者自行回答是否失業,則數據必然沒有可比性,得到的調查失業率數據也不準確。為保證數據的準確,世界各國勞動力調查基本都采用派調查員面訪的方式收集數據,而很少采用郵寄問卷或網絡自填方式。我國勞動力調查也采用派調查員入戶訪問的方式,使用手持電子終端(PDA)現場采集數據,并通過聯網直報平臺直接將數據上報國家統計局服務器。這不僅可以大大縮短數據生產周期,強化調查過程的質量控制,還可以有效地解決源頭數據容易受到干擾的問題,提高數據采集的質量。
綜上所述,月度勞動力調查的統計方法科學規范,符合國際慣例,數據質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證且具有國際可比性。隨著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制度的確立,調查失業率納入月度統計新聞發布內容,我國的勞動就業統計數據體系將進一步得到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