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整體受海外通脹高企、歐美持續加息和地緣沖突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歐美居民消費和全球商品貿易增速放緩,集運市場呈現周期性調整,而且隨著海外港口和供應鏈擁堵的逐步改善,全球流通集裝箱出現冗余,新箱市場遭遇周期性低谷。從我國金屬集裝箱產量來看,2023年我國金屬集裝箱產量為10188.7萬立方米,同比下降30.96%。
一、定義及分類
集裝箱是一種能裝載包裝貨或非包裝貨進行運輸,并便于機械設備進行裝卸搬運的成組工具。工藝技術的進步促使集裝箱種類不斷豐富,隨著集裝箱運輸優勢的不斷顯現,越來越多的貨主選擇集裝箱運輸。為適應貨主的運輸需求,集裝箱種類也不斷豐富,主要包括:干貨集裝箱、散貨集裝箱、液貨集裝箱、冷藏集裝箱、特種專業集裝箱等。
二、行業政策
加快發展集裝箱行業對促進經濟貿易發展、改善經濟結構和運輸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政策層面也高度重視對集裝箱行業的發展引導,重點規范集裝箱運輸相關技術與操作標準,擴大集裝箱運輸市場應用,推動集裝箱運輸模式創新,為我國供應鏈“補短強基”提供必要支撐。近年來我國集裝箱行業相關政策主要有《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的意見》等。
三、發展歷程
集裝箱制造業共經歷四個發展階段。1801年至1955年是萌芽期,1801年,Dr.James Anderson提出以一種有限容積的物體裝載貨物,并進行運輸,集裝箱雛形概念出現。1955年至1966年是啟動期,1956年4月26日美國泛太平洋船運公司將1艘小型散貨船--“Macedonia”號改造為1艘集裝箱船,并于1957年10月建造第一艘真正意義的集裝箱船--“Gateway City”號。1966年至1980年是高速發展期,從1966年至20世紀80年代,集裝箱碼頭的建設以及“門對門”全球運輸系統的建立,使集裝箱產業迅速成長。1981年至2023年是成熟期,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集裝化運輸已經占到整體貨運行業的80%以上,同時全球性的合作聯盟的成立,使集裝箱成為物流業最主要的運輸手段。
四、行業壁壘
1、技術壁壘
集裝箱的設計涉及材料應用、結構力學、有限元分析、理化分析、保溫制冷技術、焊接技術、探傷技術、防腐技術、智能監測等多學科;并且從原材料選擇、設計、生產等各方面都需要符合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IMDG Code)、ASME壓力容器建造規則、危險貨物國際道路運輸歐洲公約(ADR)、危險貨物國際鐵路運輸歐洲公約(RID)等國際規則和標準;集裝箱生產廠商還需要擁有具有熟悉前述規則,并能夠與英國勞氏船級社、法國BV船級社、美國ABS船級社和中國CCS船級社等檢驗機構進行良好溝通的專業人員。另外,從罐式集裝箱來看,罐式集裝箱廣泛用于儲運液體、液化氣體和粉末等物料,不同的運輸物料因為其物理特性不同對罐式集裝箱的外型、罐體材料、冷卻系統、保溫系統、防波板選擇、工作溫度、工作壓力、內襯涂層處理的技術要求也不同,這對罐式集裝箱制造企業研發設計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行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
2、客戶認同壁壘
集裝箱通常用于化學品、食品飲料、能源等的運輸,若出現質量問題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客戶對集裝箱產品的質量要求較高。此外,客戶通常還會從企業資質、質量管理體系、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等全方位對供應商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方可進入其合格供應商體系。新進入者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客戶認同或建立有效的市場渠道。
3、規模壁壘
在生產環節,集裝箱的生產通常采取流水線方式,需要各個工位同步運行,因此企業需要投資購置大型加工設備和檢測設備,并需具有大面積的生產廠房以合理布置生產線上的各種工裝設備,固定資產投資額較大。在銷售環節,由于集裝箱需滿足客戶安全和環保等要求,客戶對供應商質量控制、規范化和規模化生產能力要求較高。原材料成本占產品總成本比例較高,在采購環節,原材料采購基于較大的采購規模才能具有一定的談判地位,有利于控制和降低生產成本,保障原材料供應,減輕付款周期壓力。此外,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管理等各個環節要求具備較高的協同效應,只有具備規模優勢的企業才能適時完成設備投資、產品升級、成本控制、協同生產并實現銷售,因此,對擬進入集裝箱行業的企業構成了一定的規模壁壘。
4、資金和人才壁壘
集裝箱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集裝箱產品的生產需要較多焊接、檢測、環保設備投入,產品開發和技術攻關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集裝箱產品,尤其是特種液體罐式集裝箱的生產周期較長,占用的研發資金、采購資金、在產品資金等數額較大,投資風險較高,對新進入者提出了更高的資金要求。集裝箱行業同時也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集裝箱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涉及跨學科的技術和制造工藝,不僅產品研發需要大量優秀的研發設計人員,在一線生產車間也需要眾多熟練掌握生產技術的技術工人,培養周期較長,對新進入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術人才要求。
五、產業鏈
1、行業產業鏈分析
集裝箱制造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行業,其主要的原材料有鋼材、合金、玻璃鋼、木材、涂料等。集裝箱用于全球的運輸,需重復使用,因此,集裝箱制造對原材料要求很嚴格,只有少數原材料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符合要求。中國鋼鐵企業集中度較高,集裝箱制造與建筑、機械、汽車、能源、造船等用鋼大戶不同,雖然鋼材在集裝箱成本中占比最高,但整體需求量在鋼材市場中占比極小,占比不到1%,集裝箱制造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弱,供應商議價能力較強。集裝箱行業產業鏈中游為集裝箱生產供應環節,主要包括干貨集裝箱、散貨集裝箱、液體集裝箱、冷藏集裝箱及特種專用集裝箱;下游應用于各類物流運輸環節,主要包括水路運輸、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與航空運輸。






















2、行業領先企業分析
(1)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物流及能源行業設備及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主要從事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液態食品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空港裝備的制造及服務業務,包括國際標準干貨集裝箱、冷藏集裝箱、特種集裝箱、罐式集裝箱、集裝箱木地板、公路罐式運輸車、天然氣加工處理應用裝備和靜態儲罐等。2023年,中集集團核心制造產品海運標準干箱及冷箱銷量長期保持全球龍頭地位。與此同時,眾星發展戰略實現強效引領,“集裝箱+”增量業務市場布局迎來收獲期,衛星業務儲能、模塊化建筑等不斷創新發展,新星業務中集飛秒引爆鋼構行業訂單落地。2023年中集集團營業收入為1278億元,同比下降9.7%,其中集裝箱制造業務收入為302.13億元。
(2)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集裝箱制造業務產能位居全球第二;集裝箱租賃業務規模居于世界前列;航運租賃業務規模位于行業前列,規模優勢凸顯。2023年中遠海發營業收入為156.9億元,同比下降38.31%,其中集裝箱制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為105.67億元,同比下降48.98%。主要由于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航運業呈現周期性波動,集裝箱市場需求下滑。
六、行業現狀
2023年,整體受海外通脹高企、歐美持續加息和地緣沖突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歐美居民消費和全球商品貿易增速放緩,集運市場呈現周期性調整,而且隨著海外港口和供應鏈擁堵的逐步改善,全球流通集裝箱出現冗余,新箱市場遭遇周期性低谷。從我國金屬集裝箱產量來看,2023年我國金屬集裝箱產量為10188.7萬立方米,同比下降30.96%。
七、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世界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下游行業的國際物流穩定增長
雖然宏觀經濟下行因素依然影響全球物流行業發展,但隨著世界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化工、食品飲料和能源等行業的國際和地區間貿易將穩步增長,相關物流需求也將相應增長,有助于推動集裝箱行業應用場景多樣化,促進集裝箱市場容量持續增長。
(2)多式聯運的發展將提升集裝箱在物流領域滲透率
近年來,我國多式聯運進入加速快速發展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等多部委密集出臺多式聯運鼓勵政策,包括設立多式聯運示范性項目、推動建設物流基建、鼓勵建設多式聯運樞紐場站等。多式聯運已成為我國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和物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集裝箱具有安全、環保、經濟、高效等優勢,能夠實現火車、汽車、輪船等多式聯運,提高所載貨物的全球運轉效率,降低運輸成本。隨著全球多式聯運的發展,集裝箱在國際物流行業的滲透率也將進一步提高。
(3)租賃模式在我國的推廣將促進集裝箱行業發展
歐美市場的集裝箱運輸產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運營體系,并衍生出集裝箱租賃、第三方檢驗檢測、堆場和清洗等配套服務等的相關細分產業。集裝箱租箱公司可以滿足客戶靈活、低成本、配套服務等需求,一方面租賃公司可以通過資產管理獲得較為穩定且豐厚的投資回報,另一方面因為集裝箱形成了較為規范的行業質量管理,租賃公司能實現集裝箱的持續保值和增值。隨著我國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金融產品的推陳出新,以及在國際租箱公司投資中國的示范作用下,國內集裝箱租賃市場有望獲得較快發展,租賃市場的成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集裝箱行業的發展。
(4)安全與環境保護要求不斷提高,罐式集裝箱面臨更好的行業發展機遇
與傳統的裝載運輸方式相比,罐式集裝箱因其安全、環保、經濟、高效等特點而在全球化工、食品飲料和能源等行業物流運輸中得到廣泛運用。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政府對于化學品、能源等物流的監管非常嚴格。特別是在危險貨物運輸方面,部分發達國家政府對罐式集裝箱的使用進行了立法強制使用,因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罐式集裝箱使用比例較高。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在罐箱使用率相對較低,但隨著全球產業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興市場相關國家也在逐步重視危險貨物安全環保問題,罐式集裝箱作為較為良好的危險貨物物流裝備而將面臨更好的行業發展機遇。
(5)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
隨著下游行業對集裝箱需求的增長,我國集裝箱市場有望進一步發展。為促使集裝箱在中國的發展,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已相繼出臺一系列行業發展規劃支持行業穩步發展。《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建設及快速轉運換裝設備、標準化運載單元”列為全國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內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推行集裝箱外貿內支線進出口雙向運作模式。《關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國港口和航道基礎設施數字化、生產運營管理和對外服務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國際樞紐海港10萬噸級及以上集裝箱、散貨碼頭和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等內河高等級航道基本建成智能感知網。推動新建集裝箱、散貨、客運等碼頭同步實現基礎設施自動化監測。
2、不利因素
(1)有色金屬零部件的供應能力的限制
在全球集裝箱市場規模呈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穩定的客戶源為集裝箱制造企業帶來了更多的訂單,但部分集裝箱制造企業配套的有色金屬零部件部分為外協生產,不僅不利于集裝箱制造企業在訂單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精準管理產品生產全流程,還為產品的質量和交付周期帶來了一定的潛在不確定性。
(2)對技術研發投入及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隨著全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綠色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一方面,新的市場需求不斷產生,導致對一些化工原材料的運輸需求大幅增加,從而需要研發新的罐箱品類以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出于對集裝箱產品所運輸物料安全性的考慮,市場對集裝箱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的要求逐漸提高。我國部分集裝箱制造企業研發基礎雖已處于行業前列,但隨著行業發展對于技術研發投入及創新能力的更高要求,集裝箱制造企業仍舊需要保持現有研發領先地位并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的研發與檢測能力,從而快速高質量地滿足市場需求。
八、競爭格局
中國的集裝箱制造業創建于1980年,1993年集裝箱產量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集裝箱制造基地,并延續至今已有30多年。中國集裝箱已創造集裝箱行業的三個世界第一:集裝箱生產能力、集裝箱種類規格和集裝箱產銷量世界第一。中國成為全球唯一能夠提供集裝箱三大系列產品以及其他物流裝備的設計、制造和維護等“一站式”服務的國家。中國集裝箱行業形成以箱廠為中心的產業鏈條體系,主要集中在以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華昌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富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與浙江泛洋特種裝配設備有限公司等。
九、發展趨勢
集裝箱作為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標準化的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集裝箱行業的發展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展望2024年,根據預測,全球集裝箱貿易里程增速將從2023年的1.9%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8.3%,雖然仍面臨8.5%的高運力增速壓力,但預計集運市場供需失衡局面將明顯緩解。考慮到諸如紅海危機長期化和巴拿馬運河干旱等事件對全球集運有效運力、集裝箱周轉和供應鏈的持續沖擊,集運市場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為應對不確定性事件帶來的缺箱風險,客戶備箱意愿增強,疊加穩定的舊箱置換因素,預計2024年集裝箱需求將步入復蘇軌道。未來,集裝箱行業將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趨勢研判!2025年中國管束式集裝箱行業分類、政策匯總、行業標準及產品動態分析:工業氣體儲運需求旺盛,管束式集裝箱迎來發展機遇[圖]](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408/54b870b64f647f1fc10474b02796382c9242dcfa.png?x-oss-process=style/w320)
趨勢研判!2025年中國管束式集裝箱行業分類、政策匯總、行業標準及產品動態分析:工業氣體儲運需求旺盛,管束式集裝箱迎來發展機遇[圖]
隨著清潔能源市場的發展,管束式集裝箱產品逐漸增多,行業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以中集安瑞、魯西集團等為代表的企業在管束式集裝箱生產與應用方面取得了明顯突破。2023年9月,中集安瑞科旗下公司打造的國內首臺30MPa碳纖維纏繞管束式氫氣集裝箱成功下線并實現批量生產。2024年1月,魯西集團20臺CNG管束集裝箱出口尼日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