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穿戴智能設備是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云存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不斷融合創新的最佳載體,具有可穿戴性、可移動性、可持續性、可交互性以及簡單操作性等優質特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購買力逐漸增強,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創新空間逐步收窄和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可穿戴智能設備成為了智能終端產業消費電子產品發展主力,整體出貨量呈上漲態勢。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出貨量為9921萬臺,同比增長7.5%。
一、定義及分類
可穿戴智能設備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便攜式智能設備。它是基于人體自然能力或環境能力,通過內置傳感器、無線通信、集成芯片、多媒體技術等實現用戶信息交互、人體健康監測、健康放松及生活娛樂等功能的智能設備。從產品的性質來看,可穿戴智能設備主要分為消費級可穿戴智能設備和醫用級可穿戴智能設備。消費級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針對普通人群,通過運動監測、肌肉放松、康復理療等方式實現用戶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健康狀況改善。醫用級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服務對象為各類疾病患者人群,為特定疾病患者人群提供監測防范和對慢性病患者人群進行治療指導。
二、行業政策
1、主管部門和監管體制
可穿戴智能設備屬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對行業實行行業宏觀管理,企業的業務管理和生產經營基本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可穿戴智能設備的主管部門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工業與信息化部,行業自律組織主要包括中國可穿戴計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深圳市智能穿戴行業協會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要負責擬訂并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負責組織擬訂創新創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負責研究提出工業發展戰略,擬定工業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并組織實施,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等。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承擔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的行業管理工作,促進電子信息技術推廣應用。
2、行業相關政策
隨著移動通信、圖像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創新融合,可穿戴智能設備迅速發展,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高科技市場之一。針對人們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口老齡化趨勢加深、職場人士工作強度加大等現象引發的頸椎、腰部、眼部疲勞及肌肉酸痛等一系列健康問題,可穿戴智能設備能夠在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旅行等多元化場景下為用戶提供監測和輔助服務。近年來,相關政府部門先后出臺《“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等多項產業政策,提出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培育新型消費;完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養老場景集成應用等理念,推動可穿戴智能設備蓬勃發展。
三、行業壁壘
1、技術壁壘
可穿戴智能設備具有技術升級較快、產品持續迭代的特點,需要依托于持續的技術升級或產品創新來吸引消費者,從而推動產品的銷售。行業內企業一方面需要在現有產品線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技術路徑和應用方案,推出差異化的新產品系列;另一方面需要針對存量產品的現有技術方案持續升級迭代,搭載新的功能模塊,提升產品的使用體驗,從而對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和知識產權儲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品牌壁壘
目前,國內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參與者數量較多,產品性能參差不齊,因此品牌知名度成為了消費者選擇產品時的重要參考。品牌形象的樹立是一家企業在產品質量、產品設計、品牌定位和營銷網絡等諸多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長期耕耘的結果。品牌定位與品牌經營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新進入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樹立穩固的品牌形象,從而形成較高的品牌壁壘。
3、銷售渠道壁壘
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消費群體大多為個人或家庭用戶,因此建立面向全國的多層次銷售網絡是企業實現銷售轉化的關鍵。目前,國內的銷售渠道主要為門店、專柜等線下渠道,以及天貓、京東、抖音等線上電商平臺。銷售網絡的建立不僅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和資源投放,也依賴于豐富的渠道運營經驗和合作伙伴支持,因而成為新進入企業的重要門檻之一。
四、產業鏈
1、行業產業鏈分析
可穿戴智能設備產業鏈上游為芯片、傳感器、操作系統、鋰電池、緊固件等基礎軟硬件。芯片技術是可穿戴智能設備發展的核心,芯片的技術成熟度將影響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性能。目前,可穿戴智能設備使用的芯片主要分為應用處理器(AP)和單片微型計算機(MCU)兩種。同時,可穿戴智能設備需要通過傳感器對人體進行數據監測。伴隨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逐漸完善。在醫療健康領域,由于尺寸、精度及價格等方面的原因,傳感器還無法大規模應用在醫療可穿戴設備中。隨著我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革新,芯片、傳感器、鋰電池等核心硬件市場供應能力持續增強,推動可穿戴智能設備高速發展。




















隨著智能設備市場化應用普及率不斷提升,應用領域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可穿戴智能設備產業鏈下游主要為體育運動、醫療健康、服飾等應用領域。高線城市居民生活節奏加快,作息、飲食不規律導致基礎疾病年輕化;疊加人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伴有身體健康監測的可穿戴智能設備便攜、小巧,成為消費者必備物品之一。此外,中國可穿戴智能設備在教學、軍事等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深化,市場需求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行業領先企業分析
(1)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專注于智能硬件和電子產品研發的全球化移動互聯網企業,同時也是一家專注于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小米集團首創用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MIUI,主營產品包括智能手機、藍牙耳機、智能手環等可穿戴智能設備以及智能家電設備。2023年上半年,小米集團包含可穿戴智能設備在內的生活消費產品營業收入為390.88億元,毛利率為16.8%。
(2)廣東寶萊特醫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寶萊特醫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1993年,主營業務為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主要涵蓋健康監測和血液凈化兩大業務板塊。企業監護類產品品類豐富,擁有一體式監護儀、插件式監護儀和掌上監護儀三大系列產品,還擁有心電圖機以及脈搏血氧儀、超聲多普勒胎心儀、藍牙體溫貼等智能穿戴產品,廣泛應用于家庭保健、社區醫療、普通病房、急診室、高壓氧艙、ICU、CCU、手術室等領域。2023年上半年,寶萊特健康監測業務收入2.45億元,同比增長25.37%;毛利率為50.30%。
五、行業現狀
可穿戴智能設備是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云存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不斷融合創新的最佳載體,具有可穿戴性、可移動性、可持續性、可交互性以及簡單操作性等優質特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購買力逐漸增強,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創新空間逐步收窄和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可穿戴智能設備成為了智能終端產業消費電子產品發展主力,整體出貨量呈上漲態勢。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出貨量為9921萬臺,同比增長7.5%。此外,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人類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步提高,健康意識越發強烈,健康觀念逐漸從“有病才醫”向“無病預防,有病干預、注重康復”轉變。為迎合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智能可穿戴設備加入健康功能,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同時也使得智能可穿戴設備種類更加豐富。
2016-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貨量
六、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觀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520元增長至2023年的39218元,居民的購買力逐漸增強,良好的經濟環境推動了我國消費級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普及。同時,宏觀經濟的增長促進居民健康意識進一步提升,疊加行業相關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我國醫用級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也將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增長空間。
(2)國家助推產業深入醫療健康領域
伴隨中國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政府加速推進“互聯網+健康醫療”戰略落地,并將“醫療器械與新型穿戴醫療設備的發展戰略研究”作為重點研究課題。政府將嚴格把控智能可穿戴設備,尤其是對于干預人體健康的植入性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強調要建立嚴格明確的行業標準進行規范,推動了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化和發展,不斷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
(3)技術水平提升加快產業升級
居民消費觀念逐步改變,對于電子產品智能化、便攜化、功能集成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并且疊加以藍牙5.0為代表的無線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可穿戴智能設備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同時,華為、小米等國產企業通過系統的技術規劃與長期的研發投入,完成了較全面的技術布局,技術水平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為產品持續的功能優化與技術迭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2、不利因素
(1)市場競爭加劇
可穿戴智能設備屬于高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具有產品類目多、更新迭代快、市場前景廣闊等特征,吸引大量企業涌入可穿戴智能設備賽道。一方面,部分知名消費電子企業和醫療設備企業積極開展產品布局,利用其龐大的資金實力、領先的渠道優勢搶占市場;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業利用價格優勢、采取追隨戰略搶占市場,行業整體處于充分競爭狀態。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易引發重營銷輕研發、盲目追隨等現象,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2)行業規范化程度不高
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國家標準、行業規范以及對行業內企業進行統一管理的專項法律法規都仍在逐步完善中,導致現階段部分質量和性能欠佳的產品流入市場。同時,行業對于產品生產工藝、原材料使用等方面暫無統一標準,導致市場上生產商各執一派,不同廠商產出的同一類型產品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效果參差不齊,從而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
(3)知識產權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可穿戴智能設備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研發和創新是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然而,行業內部分欠缺創新動力與研發實力的企業通過模仿甚至抄襲知名企業的產品進行銷售,導致知識產權侵權的情況時有發生。當前對該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以及對于技術創新和知識成果的保護力度均存在進一步提升空間,不利于部分自主研發、創新生產的企業穩定經營。
七、競爭格局
從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全球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廠商中,蘋果常年穩坐全球第一,三星等國際品牌出貨量也穩居前列。我國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初期發展以技術跟隨為主,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對于便攜式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需求迅速增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市場滲透率不斷提高,誕生了華為、小米、步步高等自主品牌。其中,華為、小米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貨量穩居世界前五,屬于行業競爭第一梯隊。得益于政策環境、經濟環境、及社會環境的支持,oppo、vivo等智能手機廠商紛紛進入消費級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九安醫療、寶萊特等醫療上市企業開始布局醫用級可穿戴智能設備。此外,漫步者、糖護士、南京熙健等中小型可穿戴智能設備企業不斷涌現,市場競爭日益激勵。
中國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競爭梯隊
八、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升級,可穿戴智能設備從傳統的藍牙耳機、電子手表、健身跟蹤器等演變為多場景、多功能的可穿戴設備。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將在產品功能、用戶體驗、外形及續航等方面不斷進行優化。目前大部分智能穿戴設備集中在商業消費領域,可穿戴設備利用其智能一體化的優勢將為醫學診斷、心率、血氧、運動檢測等提供極大便利。遠程監控及在線專業醫療應用未來將成為醫用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重要入口,拉動醫用級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需求。未來,實現可穿戴設備更清晰、直觀的圖形體驗,從時尚外觀、生態系統、底層腳本、硬件設備、軟件工具等多方面綜合提升用戶體驗,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此外,小型化已成為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眼鏡、智能戒指等新興品類將不斷涌現。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