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540
0
12
我國科學家解析小RNA的生物合成機制
小RNA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基因調控分子,在生長發育、基因沉默、抵御病毒等動植物的各類生理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RNA的生物合成中,Dicer家族核酸內切酶選擇性識別小RNA前體,切割RNA至特定長度,并選擇性地將一條鏈遞呈給下游AGO蛋白從而介導下游基因沉默。Dicer如何起到“分子尺”和“分子刀”的功能,切割小RNA前體生成特定長度的小RNA這一機制尚不清晰。
我國科學家揭示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結合受體的分子機制
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VEEV)是一種可以感染人類和所有馬科動物的RNA包膜病毒,屬于甲病毒家族,可以通過蚊子及氣溶膠傳播,引發進行性中樞神經疾病和并發癥,嚴重可導致死亡。鑒于其能引發中樞神經疾病的危險性,VEEV被定為生物安全3級(BSL3)病毒。此病毒在南美洲有大量感染病例報道,目前尚無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
推動北京產業創新發展“雙引擎”,醫藥健康產業力爭2023年規模破3000億元
全球醫藥健康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的窗口期。近日獲悉,2021年上半年北京醫藥產業規模同比翻番,預計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到2023年營收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新增上市企業25家,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提交上市申請將達到90個。作為本市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堅實支撐,醫藥健康、信息技術正成為推動北京產業創新發展的“雙引擎”。
科學家利用類器官切片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神經病理學特征
肌萎縮側索硬化合并額顳葉癡呆(ALS/FTD)是一種致命的、目前無法治療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認知能力和運動功能迅速下降。闡明初
我國科學家發現骨鈣素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內在調控機制
骨源性激素骨鈣素(OCN)對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至關重要,但OCN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我國科學家團隊在《S
科學家發現微生物群重塑腫瘤微環境的新機制
近期,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可通過影響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重塑腫瘤微環境。該研究在《Cell》上發表,題為:Microbiota triggers STING-type IFN-dependent monocyte reprogramming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科學家發現細胞毒性T細胞的持續殺傷受線粒體翻譯影響
細胞毒性T細胞(CTL)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細胞,能夠識別并摧毀癌細胞和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線粒體質量與CTL抗腫瘤活性相關,在CTL尋找、識別和殺傷目標時,線粒體如何參與這一過程尚不清楚。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0(USP30)是一種已知可抑制線粒體自噬的去泛素酶,在對單基因缺失小鼠的大規模篩選中被確定為CTL殺傷性的調節因子。
研究發現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可有效治療HER2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
近期,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和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可有效治療(TrastuzumabDeruxtecan)HER2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該研究成果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題為:TrastuzumabDeruxtecan in HER2-Muta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科學家發現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新機制
近期,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APRIL(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 APRIL)蛋白可以降低動脈內皮下脂質沉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相關研究在《Nature》上發表,題為:APRIL limits atherosclerosis by binding to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科學家提出前列腺癌篩查的新方法
近期,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的基礎上,對前列腺癌陽性報告進行靶向活檢可以顯著降低過度診斷率。相關研究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題為:MRI-Targeted or Standard Biopsy in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