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31
我國科學家在光調控甲狀旁腺激素分泌方面取得新進展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旁亢)患者,甲狀旁腺主細胞上的鈣敏感受體(Calcium sensing receptors, CaSR)無法精確感受機體血鈣濃度變化,使得PTH分泌異常,最終導致病人出現高鈣血癥、情緒異常和骨丟失等癥狀。
科學家揭示EBV感染與多發性硬化癥關聯機制
多發性硬化癥(MS)是最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好發于視神經、脊髓和腦干,多發病于青、中年,女性較男性多見。MS患者腦脊液(CSF)中的B淋巴細胞參與炎癥反應并分泌寡克隆免疫球蛋白。既往研究發現EBV病毒(愛潑斯坦-巴爾二氏病毒)在流行病學研究中與MS顯著相關,但其具體作用機理尚不清楚。
科學家揭示人類基因調控元件的序列決定因素
DNA可以決定基因表達的位置和時間,但控制基因表達的全套序列決定因素仍不清楚。近日,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了題為“Sequence determinants of human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的文章。
科學家揭示果蠅痕跡條件反射和延遲條件反射的不同機制
在人類和高階哺乳動物中,痕跡條件反射和延遲條件反射已被廣泛研究,但在果蠅中是否存在相似的反射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Differential mechanisms underlie trace and delay conditioning in Drosophi
科學家通過單細胞測序揭示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潛在發病機制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也被稱為先天性小耳畸形,臨床主要表現為耳廓形態異常,可伴外耳道狹窄或閉鎖、中耳結構異常等。由于該類先天畸形發病率相對較低,并且具有多器官受累特征,使得目前對該類疾病的發病機制認識不足,治療效果受限。
我國科學家開發一種“精準-魯棒性”基因路線設計原理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使得在生命體中設計動態復雜功能成為可能。但合成生物學中人工基因路線穩定性差、功能脆弱、易受干擾等問題制約著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設計生命”的進一步發展。理論的魯棒性和實驗的可操作性平衡是基因線路在復雜環境下執行預設功能的挑戰,是實現“設計生命”的關鍵瓶頸問題之一。
科學家發現在細胞中鑒定水解酶底物的新方法
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開發了一種在活體哺乳動物細胞中捕獲和鑒定水解酶底物的新技術,相關研究在《Nature》發表,題為:Mechanism-based traps enable protease and hydrolase substrate discovery。
我國科學家解析結核桿菌核糖體大亞基與抗生素結合的三維結構
由結核桿菌引起的結核病是全球重要的慢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結核病報告》數據,全球結核潛伏感染人群約17億,占全人群的1/4左右,結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實現背景噪音抑制的腫瘤靶向光聲成像新方法
光聲成像中,體內血紅蛋白分子產生強烈的背景信號,導致其他分子成像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受到很大局限,這些分子被淹沒在血液中血紅蛋白分子造成的強背景中。
科學家繪制出人類腦血管細胞分子圖譜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繪制出人類腦血管細胞分子圖譜。相關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題為: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the human brainvascul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