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30
我國科學家發現肝癌新型ceRNA調控靶點
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在我國肝癌患者中占75%~85%。深入闡明HCC發病和進展的腫瘤特異性機制,對于尋找HCC新的治療靶點、制定治療策略至關重要。
我國科學家建立腰椎間盤退變自動量化評估新方法
腰椎間盤退變被認為是引發慢性腰痛的重要因素,也是評估腰椎退行性病變的早期臨床表型。核磁共振可清晰地反映不同程度的腰椎間盤退變,但大都局限于定性分析或半自動的定量分析,導致相應椎間盤參量測量的一致性和效率存在局限,因此如何高精度的自動定量椎間盤多項參量,一直是國際上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之一。
科學家揭示青春期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塑造成年認知功能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是大腦中調節不同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其在青春期持續發育并影響成年的認知成熟,但在這一過程中小膠質細胞的作用仍不清楚。
科學家發現DNA復制叉移動速度是細胞命運變化的基礎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DNA復制叉移動速度是細胞命運變化的基礎,并促進細胞重編程。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題為:DNA replication fork speed underlies cell fate changes and promotes reprogramming。
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布魯加達綜合征新的風險位點
布魯加達綜合征(BrS)是一種與年輕人猝死有關的心律失常疾病。除了編碼心臟鈉離子通道相關基因以外,易感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等研究人員發現了布魯加達綜合征新的風險位點,并揭示了疾病中相關鈉通道調節的新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發育中人腦小膠質細胞區域特化和狀態轉換的時空動力學特征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Cell Stem Cell》發表了題為“Decoding the temporal and regional specifi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brain”的文章。
聯合研究團隊開發空間切割和標記新技術繪制組織發育機制圖
瑞典卡羅斯卡醫學院和耶魯大學合作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可提供特定組織中活躍和失活基因的精確位置信息,為不同組織如何發育,以及表觀遺傳調控如何促進疾病發展提供重要知識。研究成果在《科學》雜志上發表。
研究報道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取得新突破
近期,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一項聯合研究報道了流式細胞分選技術的一項創新,它將傳統流式細胞分選和高速成像結合起來,實現了以極高速度對具有復雜表型的細胞進行單個分選。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標題為“High-speed fluorescence image–enabled cell sorting”。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體積最大的細菌
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單個細胞長度可以超過2cm、目前已知體積最大的細菌。相關成果在《Scienc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Largest bacterium ever discovered has an unexpectedly complex cell。
科學家開發出防止細胞內錯誤的蛋白降解新技術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開發出清除蛋白錯誤泛素化標記的新技術,相關成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論文的標題為:Deubiquitinase-targeting chimeras for targeted protein stab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