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27
我國科學家揭示了Piezo1蛋白介導機械力感知的分子機制
Piezo家族是哺乳動物細胞中鑒定發現的首類機械敏感性陽離子通道的孔道蛋白。作為機械力受體,其可通過感受細胞膜機械力的變化,將機械信號轉化為電信號或化學信號,在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自身觸覺、痛覺、本體覺等多種機械力感知信號傳導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Piezo家族包含Piezo1和Piezo2兩種亞型。
科研人員研發解析納米藥物細胞內外分布及其藥效貢獻的新策略
納米藥物能夠增加難溶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毒副作用,并且可實現緩釋和靶向給藥等,是癌癥治療藥物研究的重點之一。納米藥物研發致力于將藥物高效輸送至細胞內靶點,但納米藥物細胞內外的分布情況以及分布于細胞外的納米藥物對療效的貢獻還遠未被理解。
我國科學家發現腸上皮細胞蛋白S-巰基化參與炎癥性腸病發病的分子機制
硫化氫(H2S)調節結腸上皮組織的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CBS)-H2S軸參與多種胃腸道紊亂,但CBS-H2S軸對結腸炎腸道和全身炎癥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調節肽選擇性識別神經調節肽U受體的分子機制
神經調節肽U受體(neuromedin U receptors,NMURs)包括NMUR1和NMUR2兩種亞型,已經成為治療肥胖、生物節律紊亂和免疫炎癥等重要疾病的熱門靶點之一。但是,目前NMURs與內源性多肽配體結合的結構和特異性以及受體激活機制仍不明確,為開發靶向NMURs的選擇性藥物帶來挑戰。
科學家發現巨噬細胞可通過清除體內排出的受損線粒體實現棕色脂肪組織的高效產熱
既往研究表明,線粒體可以在細胞間轉移以控制代謝穩態。盡管棕色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占細胞體積的很大一部分,并持續發生重組以維持產熱,但仍不清楚在棕色脂肪組織(BAT)中是否發生了細胞之間的線粒體轉移并調節產熱。
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小分子混合物可以促進哺乳動物心肌細胞的增殖和心臟再生
斑馬魚和哺乳動物的新生兒通過誘導內源性心肌細胞(CM)增殖而擁有強大的心臟再生能力,但成年哺乳動物心臟的再生潛力非常有限。用于誘導成年哺乳動物心臟再生的小分子藥物仍未取得顯著的突破。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可以促進哺乳動物CM增殖和心臟再生的小分子混合物。
科學家發現可以預測B前體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預后結局的靶標
近日,《BLOOD》雜志發表題為“High BMP4 expression in low/intermediate risk BCP-ALL identifies children with poor outcome”的文章,發現了檢測血液中骨形態發生蛋白4(BMP4)的表達水平可以預測兒童BCP-ALL的預后結局。
科學家揭示調控血腦屏障的分子機制
近期,美國科學家在調控血腦屏障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標題為“Endothelial Unc5B controls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科學家闡明連接細胞的隧道納米管的形成機制
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cellular close-ended tunneling nanotubes through mechanical deformation”的文章,闡明了TNTs的形成機制。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推斷人類譜系史的非參數統計方法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題為“A unified genealogy of modern and ancient genomes”的文章,建成目前最詳細的人類遺傳譜系之一,揭示世界各地個體如何相互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