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稱,在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型過程中,將不會出現以油氣為主的階段。
杜祥琬身兼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一職,他在12月10日的第三屆中國城市能源變革峰會上提出了上述觀點。
他認為,中國進口和自產油氣的總量,未來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不可能超過40%。
這不同于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過程。全球一次能源結構變革將經歷三個歷史階段:煤炭為主階段,到油氣為主階段,再到非化石能源為主階段。
杜祥琬因此指出,中國下一階段的能源轉型期,將是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和此消彼長的階段,最終的方向是形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格局。
他預測稱,“十四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的年增速將保持在2%的水平,能源消費的增量將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提供,煤炭消費則完全可以做到不再增長,以實現“煤達峰”,即煤炭消費達到歷史峰值水平。
杜祥琬預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達到20%左右,相較去年提升約5個百分點。到“十五五”階段(2026-2030年),隨著非化石能源增長與再電氣化的發展,存量的煤炭和石油消費將逐漸開始被替代。
杜祥琬還在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的能效水平明顯提高,但差距仍然較大,中國目前的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這一狀況不具有可持續性。
能源強度也被稱為單位GDP能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8.7億噸標準煤,同期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為98.08萬億元。以此計算,2019年國內的單位GDP能耗為0.496噸標準煤/萬元。
杜祥琬表示,如果國內的能源強度下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將意味著產出同樣的GDP,可以節約十幾億噸標準煤。
他認為,節能提效是當前中國能源戰略的首要任務。在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節能提效也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舉措。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中國需要為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做好鋪墊,并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明確路徑。
杜祥琬例舉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1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98.4億噸,大于美國和歐盟的排放量總和。中國在2006年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他提出,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有所改善,但還不夠革命性。去年,煤炭消費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達57.7%,超過石油、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之和,位列首位。
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等。


2025-2031年中國能源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
《2025-2031年中國能源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共十四章,包含2020-2024年新興能源市場發展分析,能源交易所發展分析,能源市場重點企業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