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具有抗癌潛力的獨特肽
泛素化是一種復雜的翻譯后修飾(PTM),參與各種細胞過程。因此,為特定泛素鏈開發有效的粘合劑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可用于調節各種生物過程,并在藥物開發中具有潛在應用。
科學家開發可執行復雜功能的細胞生物計算機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將電氣工程概念與生物工程工具結合在一起,首次在活細胞中創造出用于執行人工神經回路等復雜功能的細胞“生物計算機”。
研究人員發現促進RNA療法的新機制
人體內有一組特殊的心臟細胞——生物起搏器細胞,負責為心跳設定節奏,但對有些人來說,自然心跳太慢,因此需要電子起搏器。雖然電子起搏器自20世紀50年代發明以來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但也存在局限性和副作用。
科學家開發出可檢測大腦深處光線的新型傳感器
數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光來研究活細胞。但由于生物材料對光的吸收和散射,只允許科學家觀察細胞內部和薄片組織,在深層組織和其他不透明環境中對光進行成像非常困難。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胰島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新蛋白
胰島β細胞衰竭是糖尿病的重要標志,如何防止其衰竭是目前糖尿病臨床治療的世界性難題。近期,中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一個抑制胰島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脂肪分泌蛋白Tetranectin。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監測平面復雜應變的柔性智能傳感系統
應變監測是傳感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但常存在低靈敏度和高滯后性問題,無法檢測微小的應變;而基于裂紋的高靈敏度傳感器雖然可以滿足一些監測要求,但其集成度差,只對裂紋垂直方向應變靈敏,難以檢測大面積、全方位的復雜應變。
我國科學家揭示腸道微生物影響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療效的原因
目前,術前新輔助放化療(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RT)聯合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是治療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標準模式。不同直腸癌患者對nCRT敏感性不同,腸道微生物被認為與直腸癌的發生發展及患者對nCRT反應異質性密切相關。
我國科學家揭示調控睡眠時間的關鍵分子通路
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睡眠不可或缺,它在學習、記憶、運動、代謝和免疫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鼠和人類中,睡眠量會受遺傳因素控制,并受到年齡依賴性因素的調控。然而,調節哺乳動物睡眠持續時間的核心分子途徑和效應機制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揭示調控大腦新皮層神經元空間精細結構排布和環路組裝的新機制
哺乳動物大腦新皮層是一個極其復雜并且高度組織化的結構,它占整個大腦體積和質量的絕大部分,調控感知、語言、情感、認知等高級神經功能。哺乳動物大腦新皮層在發育過程中,產生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可以形成特異的神經突觸連接,進而組裝成精準復雜的神經網絡,以調控各種復雜的行為活動。
我國科學家揭示壓力性失眠發生的神經機制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睡眠障礙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顯示,約3/4人群曾存在睡眠困擾,其中失眠人群占23.5%。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壓力性應激是失眠發生的主要原因。
我國科學家發現控制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基因
種子休眠性是指種子在適合它生長的條件下仍不能萌發的現象,是多數高等植物所共有的適應性性狀。在作物馴化過程中,由于更多考慮高產、耐受等性狀,會忽視對種子適度休眠性的保留,往往會導致嚴重的穗發芽問題,即種子成熟期遇潮濕氣候在收獲前出現穗上籽粒萌發的現象,會造成在最后時刻顆粒無收。
我國科學家證實電針可降低延遲性術后腸麻痹風險
術后腸麻痹是因手術引起的術后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發生會延緩術后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并增加醫療花費,目前臨床中尚缺乏適宜的治療藥物。
我國科學家揭示Ⅱ型己糖激酶調控小膠質細胞功能的新機制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的固有免疫細胞,在神經系統穩態維持、神經損傷修復及疾病轉歸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小膠質細胞的功能與其能量代謝密切相關,深入揭示其代謝調控及能量供給機制,對調控小膠質細胞代謝反應,實現神經炎癥、神經退行性疾病、衰老等功能的調節至關重要。
我國科學家解析成功認知老化與輕度認知障礙的腦機制
認知老化是限制老年人工作活動能力和降低其生活獨立性的重要原因,一部分老年人會在經歷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后,加速喪失認知能力。而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老年群體在高齡階段仍保持良好的認知水平,被界定為成功認知老化群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成功認知老化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關注。
中歐生命科學與醫藥創新論壇成功舉辦
為落實中歐領導人會晤共識,“加強直接對話合作和溝通協作,更好共同應對能源危機、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2022年12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與德國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成功舉辦了中歐科創共同體主題日系列活動暨中歐生命科學與醫藥創新論壇。
我國科學家發現與多發性硬化癥相關的新基因
多發性硬化癥(MS)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脫髓鞘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影響了全球超過230萬人。由于MS的臨床特征不同且現有治療效果差,因此鑒定MS的生物標志物以幫助早期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