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反復,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
新冠疫情自2020 年8 月和9 月得到一定緩解后,又分別在 2020 年10月至2021 年1 月、2021 年4 月至5 月、2021 年7 月至8 月經歷3 次大規模爆發,目前正處于第4 次爆發中。全球疫苗接種率迅速上升,截至2021 年11 月28 日,54.2%的世界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新冠疫苗,全球共接種79.4 億劑,目前每日接種量達2993 萬劑。
治療藥物通過不同策略影響病毒增殖重要環節
新冠病毒在宿主體內增殖涉及多個環節,新冠治療藥物可通過干擾或抑制某些環節,以起到阻礙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合成或抑制炎癥反應等作用。在價格、生產工藝、儲存和運輸條件、給藥方式、起效特點和副作用等方面,不同類型治療藥物各具優劣,其中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可針對輕中重癥患者、中和抗體主要針對輕中癥患者、免疫調節藥物基本只用于重癥患者。
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可及性高,受變異影響較小根據作用機制不同,新冠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包括RNA 聚合酶抑制劑、核苷類似物、AR 拮抗劑、3CL 蛋白酶抑制劑等。大部分小分子抗病毒藥物針對細胞內病毒復制過程,受病毒變異導致的表面結構變化影響有限,但藥物長期安全性值得關注,且部分藥物療效存疑。目前已上市或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的主要包括瑞德西韋、巴瑞替尼、法匹拉韋、普克魯胺和Molnupiravir,另外輝瑞Paxlovid 已向FDA 提交EUA 申請,憑借優異的療效數據有望大幅改觀治療現狀。
中和抗體——兼具治療和預防作用
中和抗體通過結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可阻止病毒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阻斷病毒入侵機體。由于新冠病毒突變主要出現在刺突蛋白,部分變異株可使某些中和蛋白有效性降低。目前獲得批準或EUA 的包括再生元的REGN-COV2 、VIR/GSK 的Sotrovimab 、禮來/ 君實生物的Bamlanivimab/Etesevimab 和Celtrion 的Regdanvimab,阿斯利康的AZD7442 和騰盛博藥的BRII-196/BRII-198 也已向FDA 提交EUA 申請。
免疫調節劑——主要針對重癥患者
新冠病毒感染可誘發促炎細胞因子激增,引發嚴重肺部炎癥,甚至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免疫調節藥物即直接針對炎癥因子發揮作用。免疫調節劑的目標人群通常是重度住院患者,因此覆蓋人群相對較少;另外,免疫調節劑在減少死亡風險、加速癥狀改善等方面表現并不突出。目前全球針對新冠的免疫調節藥物只有Biocad 的Levilimab 在俄羅斯獲批,羅氏的托珠單抗獲得EUA。
多種手段疊加方能化解新冠危機
為了消除新冠疫情,根據現有經驗來看需要建立立體防護策略,包括以口罩和社交距離為代表的管控措施、篩查和溯源等多種檢測手段、以及依靠疫苗和特效藥的治療和預防。其中,疫苗和治療性藥物無法相互替代,不同類型治療藥物也各具優勢。
知前沿,問智研。智研咨詢是中國一流產業咨詢機構,十數年持續深耕產業研究領域,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專業的角度、品質化的服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專注于提供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為您的投資決策賦能。


2025-2031年中國醫藥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向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醫藥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向研判報告》共十八章,包含中國重點醫藥上市企業分析,醫藥產業投資機會分析及風險預警,對2025-2031年醫藥行業前景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