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覆蓋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信息可能被泄漏的渠道也越來越多。“這部法律的意義不僅是制度層面的完善,同時也釋放出國家下決心整頓數據治理亂象的信號。”有關人士表示,尤其是伴隨數字經濟蓬勃起來的互聯網行業將面臨監管壓力。
法律明確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對人臉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作出規制,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等,充分回應了社會關切,為破解個人信息保護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落地明確了企業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義務,并且在法案中著重回應了消費者關切的問題。
例如,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將得到一定遏制。《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識。所收集的個人圖像、個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取得個人單獨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近幾年,人臉識別技術嘗試在各類行業中實現應用落地,行業應用場景拓展,有利于推動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增長。2020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為43.1億元,同比增長24.9%。
2014-2020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施行,影響最深的當數各大互聯網企業,在個人信息的收集、利用等方面都將會受到全方面的制衡。
已有不少互聯網公司作出針對性措施。近日,微信發布更新ios版本,在《微信隱私保護指引》中新增了個人化推薦管理管道,并更詳細地披露了微信處理個人信息的方式等;淘寶也于該法律通過當天發布公告,更新其個人信息加密技術。


2025-2031年中國網絡安全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規劃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網絡安全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規劃報告》共十章,包含2025-2031年中國網絡安全行業前景及趨勢,2025-2031年中國網絡安全行業投資機會分析,網絡安全行業投資戰略研究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