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高新區積極探索創新養老服務形式,依托社區養老服務站,以“15分鐘養老服務圈”為目標,通過“智慧養老云平臺”監測老人的健康數據,為獨居、空巢、失能等困難老年人提供個性化“一戶一案”服務套餐,讓轄區老人享受到優質、便捷的居家養老服務,提升老人獲得感和幸福感。圖為在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驛站社區,家庭醫生上門為老人做健康檢查。、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作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我國銀發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據相關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
發展銀發經濟兼顧“為老”和“備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了解到,在科技創新加持下,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豐富,正逐漸撬動銀發經濟“30萬億”大市場。
聚焦新需求 銀發產業“適老化”持續發力
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推進公共空間、消費場所等無障礙建設,提高家居適老化水平……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促進養老服務消費提出一系列要求。
當前,我國九成以上老年人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如何發展“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解決好老年人生活圈、身邊事的急難愁盼問題,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積極推動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區中享受精細化、人性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是各地重點推進的工作內容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近150萬戶,累計建設家庭養老床位23.5萬張,逐步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
鋼琴、提琴、小號……在天津市和平區養和里小區,能看到獨具特色的樓門牌,分別用不同樂器做出區分。這些特別的樓門牌,正是養和里小區戶外適老化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項目工程負責人之一張彤介紹,很多認知障礙老人對數字不敏感但能記住圖形,這種設計能有效降低老人走失風險。“適老化改造不僅僅是器械、設備改造,一些‘軟改造’看起來不起眼,卻非常實用。”他說。
為老服務方面,天津市多個區已經初步建立“區、街、居”三級居家養老服務載體。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副主任馮磊介紹,河西區按照適宜老年人步行距離的700米服務半徑,劃定“養老服務布局圖”,形成“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老人只需步行15分鐘左右,就可以把各類生活需求“一站式”搞定。
“養老健康事業的科技創新關乎每位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也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面對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關鍵。”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執行會長李明義說。
智能穿戴設備、各類適老產品、虛擬現實老年用品和服務展示體驗……越來越多養老服務企業開始從老人實際需求出發,在適老化產品研發上發力。
“我們希望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優勢,研發更多適老產品。”在天津富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公司董事長劉宇新、介紹起一款新研發的石墨烯取暖坐墊。產品利用石墨烯薄膜通電后發熱、釋放遠紅外光波,人體直接接觸按壓溫而不燙的特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今年年初,我國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發布,利好政策不斷推出,更加堅定了企業進軍銀發產業的決心。”劉宇新說。
拓展新賽道 銀發產業“多元化”潛力巨大
中國銀發經濟正處于起步階段。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現階段相關產業主要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健身器材上運動就能實時監測心率,做做游戲就能評估身體狀況,還有各類康復訓練的智能設備……今年4月,天津市東麗區金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今年80歲的張淑華是這里的“常客”。重陽節前,她使用這里的一體化健康檢測設備進行了一次體檢。“去醫院體檢流程繁瑣,在這里只需要簡單操作就能知道身體狀況,在手機上還能實時查詢檢測結果和就診建議。”張淑華說。
金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楊晶晶說,智能設備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通過非接觸式體征監測采集老年人的體征數據,智能化分析老年人健康情況,將服務延伸至家庭用戶。
了解到,社會力量參與進一步助力智慧養老服務提檔升級,也推動了養老金融等產品和各類為老服務的蓬勃發展。但在拓展新賽道過程中,仍面臨諸多難題待解。
以智慧養老為例,其發展正在面臨設備接受程度不高、設備研發成本較高和服務響應不及時等問題。天津樂聆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潘瑞東表示,許多老人對智慧養老的優勢和概念知之甚少,部分家屬會擔憂設備安全性和老年人隱私泄露問題。
“銀發經濟的有些領域‘叫好不叫座’的問題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天津市老齡產業協會會長王淑潔等專家認為,當前銀發經濟市場供給的針對性有待提升。以老年醫療保健業為例,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輔助醫療設備、健身器材等產品發展迅速,但由于信息宣傳不到位、部分老人“不服老”等原因,造成“有產品時不需要、需要時無處可買”的窘境。
受此影響,一些企業研發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劉宇新等人認為,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基本處于“摸著石頭過河”,只能根據企業的技術能力模擬老年人消費需求而研發特定產品。“這樣研發的產品往往市場受眾規模較小,難以覆蓋研發投入。”
除此之外,銀發經濟人才缺口同樣亟待補齊。社區助老員、老年助浴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近年來,與養老行業相關的新職業和新工種日益增多,進一步豐富了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內涵,也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小橙集團副總裁武韜認為,養老產業需要大量具有專業技能的護理、醫療、心理支持等領域的從業人員,但目前這方面人才缺口明顯,服務質量提升空間依然較大。
打通產業鏈 激活銀發產業新動能
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特聘教授朱耀垠表示,“銀發經濟”,既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也包含“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和“老齡產業”相比,“銀發經濟”更全面、更系統、更前瞻,不能把銀發經濟局限于“老年人經濟”。多位受訪專家認為,要發展銀發經濟,需從以下幾方面協同發力,進一步打通產業鏈。
激活有效需求。王淑潔認為,和物質需求相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需要重視。相關產業可以此為關注重點,在發展家務服務、醫療康養服務的同時,可以探索發展“友愛服務”,正確引導老年人保護好精神健康。朱耀垠也表示,要重視滿足老年人對全齡產品和服務的需要。通過深挖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發展旨在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創意項目”。
“政府和企業也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潘瑞東建議,可通過開展宣傳活動、舉辦培訓講座、加強服務體驗等方式提高老年人認知度和接受度。“老人和企業‘雙向奔赴’,才能讓有效需求進一步激發。”他說。
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養老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一,保險業在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方面大有可為。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超6000萬,各類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超過500個。
業內人士建議,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創新養老金融投資渠道和機制,同時聚焦老年人常見的數字金融服務難題等,持續探索推出養老金融服務。特別是在個人養老金產品、養老保險產品等方面,要進一步豐富和優化投資產品,提高養老基金投資效率。
補齊人才短板。銀發經濟人才涉及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科技創新等各個方面,要堅持系統謀劃和整體協同,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和引進高技能人才。
朱耀垠等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加強銀發產業相關課程設置,培養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特別是要加強養老顧問隊伍建設,培育一批具備咨詢評估能力的養老服務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養老服務人才激勵措施,多舉措打通養老從業人員職業上升通道,包括優化薪酬待遇保障、健全人才激勵褒揚機制等,進一步提升養老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可度和獲得感。
除此之外,還要多舉措加快建設“銀發生態圈”。“面對日益增長的多元養老需求,單一企業很難通過自身業務與服務充分滿足。相關垂類行業需要形成更加高效的同業、異業聯動,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可自我更新迭代的銀發產業生態圈。”武韜說。
轉自中國經濟網


2025-2031年中國銀發經濟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向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銀發經濟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向研判報告》共十章,包含2024年中國銀發族運動休閑與娛樂產品市場分析,2025-2031年中國銀發經濟產業前景預測分析,2025-2031年中國銀發經濟產業投資前景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