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不止于資源建設,其功能邊界還有廣闊開拓空間,教師、學生將從使用平臺上的資源延伸至使用平臺上的數據,從而為學情分析、教育治理提供支撐。
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是一個綜合集成的總平臺,一期項目包括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4個子平臺。以后分期分批還會逐步增加。
教育部3月2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平臺建設和應用進展成效。海量資源是平臺最大的特點。
比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現有資源總量28052條,目前上線了19個版本、452冊教材的19508課時資源;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首批上線2萬門課程,覆蓋了13個學科92個專業類。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提供校內學習的基礎資源,相比之下,在線教育公司產品要么偏向校外的補充性學習,要么定位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不止于資源建設,其功能邊界還有廣闊開拓空間,教師、學生將從使用平臺上的資源延伸至使用平臺上的數據,從而為學情分析、教育治理提供支撐。
教育系統內外供給海量資源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海量資源從何處來?
首先,來自于名校和名師。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有專題教育、課程教學、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經驗等6個版塊,共有36個二級欄目。
這有助于優質教育資源進入農村邊遠地區。中西部許多農村邊遠地區利用平臺資源實施“雙師課堂”,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3月1日以來,廣西瀏覽量超過5000萬,陜西、甘肅瀏覽量超過2100萬,內蒙古、云南瀏覽量超過1000萬,這些省份日均瀏覽量是3月1日改版前的3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發布會上介紹,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首批上線課程匯聚了眾多名師大家、院士學者課程。其次,平臺資源來源堅持集成共建。67家出版單位向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供了2004冊電子版教材。
此外,平臺還外鏈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國家公共文化云、人民日報少年網、數字敦煌、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等一批重要專業網站。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整合了現有慕課平臺的優質內容。平臺首批上線的2萬門課程是從1800所高校建設的5萬門課程中精選的優質課程,課程覆蓋了13個學科92個專業類,集成了全網優質高等教育課程資源。
與在線教育產品不一樣
國家級平臺上線,廣大教師和學生使用情況如何,平臺與市場上的在線教育產品是否會發生直接競爭?
據介紹,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日均瀏覽不斷攀升。3月1日-25日,累計瀏覽總量達7.2億,日均瀏覽量2888萬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0倍,最高日瀏覽量達6433萬;平臺用戶不僅覆蓋了全國各省區市,還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也使用了平臺資源。
多名不同省份的中小學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教師在使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主要是下載平臺上的教學資源用于備課。
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資源與市場化的在線教育產品明顯不同。比如,國家平臺提供了2004冊電子版教材,以及相應課程的學習任務單、課后練習,但這些只是教材的電子版本。
相比之下,中教云等市場化機構開發了數字版教材,將教材內容動態化、有聲化、可交互,從而更加形象生動。網易有道詞典筆通過合作開發點讀書,將一些紙質英文繪本制作成了視頻,通過詞典筆觀看學習。
再比如,國家平臺上的教學視頻大多為20分鐘左右,強調系統性、同步化。相比之下,洋蔥學園等市場化機構研發的動畫微課,時長大多數為5分鐘左右,以知識點為單元進行講解。
兩種形態的視頻課程使用場景各不相同。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告訴記者,國家平臺上的課程視頻更有利于教師學習、吸收,洋蔥學園的課程則可以直接拿來制作教學課件。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同樣也與市場化在線教育課程存在區隔。國家平臺更多面向大學生校內學習,開設了大量專業課、公共課,可直接用于大學生選修,并得到相應學分。
相比之下,網易云課堂等市場化機構偏重提供校外學習課程,比如外語培訓、考級考證、IT技能等。
不過,平臺的延展效應明顯。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柯清超近日就撰文指出,隨著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推廣與應用,平臺將逐步形成一個基于數字資源建設應用的生態圈,通過網絡自組織、他組織的方式,為廣大參與者提供各種可能的教育增值服務。
平臺的資源和功能將日趨完善。比如,北京市已經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線上免費答疑,這一功能也在國家平臺考慮之中。
此外,題庫是重要的在線教育產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國家平臺也將充實課后練習,“但需要經過遴選,選擇質量有保證的習題?!?
據介紹,教育部正在推動各地開展優質作業展示交流、舉辦作業設計大賽等,這也將起到遴選優質作業習題的作用。
大數據個性化服務
相比于觀看視頻課程,在線練習能夠收集更多的學情數據,從而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優勢,實現個性化教學。這是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在資源供給之外的重要功能。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采用了先進的智聯網引擎技術,為學習者提供多種個性化學習智慧服務,實現了在線學分課程教與學大數據監測。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兼威海校區校長徐曉飛表示,此次平臺建設,推進新常態下的在線教學建、用、學、管全過程智慧化治理,給老師裝上“千里眼”和“順風耳”,通過支持開展無感式、伴隨式數據采集,客觀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與實時反饋,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程與學習質量,并實施精準干預。
大數據不僅可以用于學情分析,還可以用于教育治理。
通過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地方教育部門和高校通過平臺可動態監測就業進展,調查和分析就業形勢。
全國6萬余名畢業班輔導員和2萬余名就業工作人員,全部在平臺注冊,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部署可一鍵直達,實現扁平化管理。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也在發布會上介紹,下一步,將提高智慧管理水平,實現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智慧化。
學校層面,以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為契機,構建校本數據中心,完善信息系統關鍵采集指標,實現對學生、教師、教學行為等全流程全時數據采集監測。教育行政管理層面,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大數據分析力度、提升數據應用的深度和效度。


2025-2031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發展規模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發展規模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共十六章,包含2025-2031年在線教育行業投資建議,2025-2031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投資要點及策略分析,在線教育行業投資戰略研究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