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生漆,俗稱“土漆”,使用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生漆的抗腐蝕能力很強,主要用至漆器裝飾。歷經商周發展到戰國時,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到了隋唐時期,漆器裝飾工藝技術有了顯著進步,到宋代,官府甚至設立了專門的漆器制作管理機構,民間漆器制作工藝也開始普及。此后,歷經元明清等朝代更替,漆器裝飾工藝持續發展并走向成熟。但近年來,合成涂料的出現降低了人們對生漆的關注度,但生漆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涂料。
生漆和合成涂料的主要區別
生漆 | 合成涂料 | |
顏色 | 剛采割時為乳白色,接觸空氣后逐漸轉變為褐色。 | 根據需要添加著色物質后可呈現不同顏色。 |
組成成分 | 以漆酚為主要成膜物質,漆酶起催干作用,樹膠質作為分散劑以及穩定劑,而水分則提供漆酶發揮作用所需的必要條件。 | 成膜物質、著色材料、溶劑及助劑。 |
成膜機理 | 在生物酶的催化下完成聚合過程,主要包括氧化聚合成膜、縮合聚合成膜兩種。 | 涂料涂覆在固體上,之后隨著溶劑的揮發以及交聯固化的發生,從液態變成固態膜,主要有物理和化學兩種方式。 |
優勢 | 堅硬光亮,耐久、耐候性、耐酸性、耐熱性、耐腐蝕性好,電絕緣性好 | 附著力強,耐化學腐蝕、耐熱 |
缺點 | 固化條件苛刻、時間長,易導致過敏、漆膜韌性差 | 操作復雜,需加入引發劑與促進劑才能起到固化作用,且調好的涂料活性期很短 |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二、生漆產量分析
漆樹主要生長在亞洲東部和中部,其中中國漆樹的產量、質量遠高于越南、朝鮮、日本等地,特別是自甘肅南部至山東一線以南地區,尤其適合漆樹的生長。在我國,貴州、陜西、湖北等二十多個省市都有漆樹生長。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生漆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漆產量為18882萬噸,同比增長4.8%;2019年中國生漆產量預計達到19436噸,增長約2.9%。
2014-2019年中國生漆產量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分區域來看,我國貴州是生漆產量最高的地區,其次是陜西、湖北、河南、重慶、湖南,其余省份生漆產量較少,基本都在千噸之下。
2018年生漆產量前十區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三、生漆進出口概況分析
我國的生漆量多質好,是傳統的出口重要產品之一。但隨著產量的減少、割漆人的流失,生漆出口也逐漸減少。2019年,中國生漆出口33.24噸,同比減少1.4%;2020年1-11月,生漆出口25.14噸,較去年同期下降10.3%。
2014-2020年中國生漆出口量及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智研咨詢整理
生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雖然近年來出口量持續走低,但出口均價逐年上升,出口額下降速度低于出口量的下降速度。2019年,中國生漆出口均價54.47美元/千克,同比增長5.6%;出口額181.06萬美元,同比增長4.17%。2020年1-11月,生漆出口價格上漲到56.42美元/千克,出口額141.84萬美元。
2014-2020年中國生漆出口額及出口均價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智研咨詢整理
生漆作為一種超耐久的優良生態涂料,應用于日本、泰國等地的碗筷、家具、漆藝裝飾等。日本是我國生漆出口最主要的地區,2018年我國生漆出口至日本、泰國兩地,其中出口至日本的生漆占比97%。2019年,我國生漆全部出口至日本。
四、生漆產業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生漆產業發展面臨許多制約因素:缺乏完善的市場體系,多是師徒代代相傳,未能科學、科技化的生產;自身缺陷多,漆樹品種、產地、氣候、采割時間及采割技術、貯存條件的不同對生漆的品質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品控難度大,再加上勞動生產率低,易引起過敏反應,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經營管理粗放,行業發展沒有規劃,漆樹選種、造林等不科學,效果不理想。
盡管生漆有著眾多缺點,但其歷經千年而不斷發展,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近年來合成涂料的使用使人們對生漆的關注度逐漸降低。但生漆作為一種天然樹脂涂料,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一方面,生漆可直接與“漆藝”掛鉤,“漆器”、“漆畫”等等也都需要生漆作為重要原料。另一方面,還可對生漆進行改性,加大對改性天然生漆的研究,規避單獨天然生漆涂料所具有的缺點,并使其優勢能充分發揮。


2025-2031年中國生漆行業市場調查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生漆行業市場調查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三章,包含2025-2031年生漆行業投資前景,2025-2031年生漆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生漆行業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