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近年來,重慶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具體路徑上,重慶市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智能裝備、軟件等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發展AI及服務機器人、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等新興產業集群。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不斷迭代升級,未來產業正逐步形成完整產業鏈,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提供創新內核。
上市企業:長安汽車(000625)、中國汽研(601965)、力帆科技(601777)、豐華股份(600615)、秦安股份(603758)、賽力斯(601127)、旺成科技(830896)、泓禧科技(871857)、藍黛科技(002765)、電科芯片(600877)
相關企業:重慶卡福汽車制動轉向系統有限公司、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南方佛吉亞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一勝百模具技術(重慶)有限公司、宏立至信麥格納汽車座椅(重慶)有限公司、重慶華域坤誠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重慶平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諾瑪科(重慶)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威孚力達(重慶)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延鋒汽車飾件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曼德汽車零部件(重慶)有限公司、重慶傳音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富士康科技集團、英業達(重慶)有限公司、達豐(重慶)電腦有限公司、仁寶電腦(重慶)有限公司、旭碩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緯創資通(重慶)有限公司、惠普(重慶)有限公司、重慶卡福汽車制動轉向系統有限公司、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南方佛吉亞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一勝百模具技術(重慶)有限公司、宏立至信麥格納汽車座椅(重慶)有限公司、重慶華域坤誠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重慶平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諾瑪科(重慶)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威孚力達(重慶)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延鋒汽車飾件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曼德汽車零部件(重慶)有限公司
一、重慶市宏觀經濟分析
重慶位于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面積8.24萬平方千米。重慶是大工業和大農業、大城市和大農村并存的復合型城市,是以主城區為依托,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層級式現代城市群。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90.47萬人。近年來,重慶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邁出新的堅實步伐。2024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193.1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35.82億元,同比增長2.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690.68億元,同比增長4.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366.65億元,同比增長6.8%。
重慶是著名的“制造重鎮”,有著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以及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近年來,重慶市工業保持較快增長,2024年,重慶市實現工業增加值8912.03億元,同比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工業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突破30%;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2%,占全市投資比重達30.2%。
重慶市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2024年,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4.6%和18.3%,培育高新技術企業8800余家、科技型企業6.9萬家。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比上年增長24.0%,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9.5%。
二、重慶市產業結構分析
2023年9月,重慶市發布了《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部署建設“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政策提出到2027年,“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初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提高至36%、22%,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提高至40%。“33618”是指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3大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6大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18個“新星”產業集群。
在《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中,重慶市明確了“33618”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提出加強整車產能整合,推動整車產能向優勢企業集中、燃油汽車產能向新能源汽車產能切換。加快整車產品結構調整,支持優勢企業打造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矩陣。大力發展汽車芯片、汽車軟件、電池、電機、電控、熱管理等關鍵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推動傳統燃油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快轉型,構建國內最為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體系。加快充換電、加注氫、車路協同、智慧立體交通等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應用生態。支持優勢整車企業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促進智慧出行等后市場環節發展。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提出引導品牌商和整機制造企業加大中高端計算機、智能手機在渝布局力度,做優做強兩大地標特色產品。加強服務機器人、服務器、物聯網設備、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新型智能終端產品培育,豐富電子終端品類。實施化合物半導體、車規級芯片、柔性面板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提升特色工藝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領域核心競爭力。加快印刷電路板、傳感器、被動元器件等電子元器件發展,構建更為完整的電子元器件配套體系。圍繞先進材料領域,提出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輕合金、優特鋼、精品銅材、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端合成材料,加快形成一批優勢產品。加強光伏材料、鋰電材料、氫能材料、特種玻璃、特種陶瓷、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特種氣體等產業培育,打造產業新增長點。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優化基礎材料領域布局,有序開展低效產能整合,提升前端支撐能力。
以重慶市各區縣(自治縣)和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為基本單元,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由各區縣結合本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物流條件等綜合因素,從先進制造業細分產業選項中選擇不超過2個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不超過3個)和不超過4個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各區縣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點,形成區域布局。
三、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分析
重慶制造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1958年第一輛吉普車下線,以燃油車為主到新能源滲透率大幅提升,期間伴隨著重慶汽車產業不斷的轉型升級。進入21世紀中國汽車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重慶市也憑借長安鈴木、長安福特等合資品牌,以及薄利多銷路線的本地品牌,產量一路攀升,2016年到達頂峰。之后隨著本地車企破產重組,合資品牌敗退撤走,此后多年產量表現不佳,2018年跌破200萬輛。隨后長安、賽力斯兩家企業的成功轉型,帶動重慶零部件企業紛紛入局,推動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正成為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憑借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專業化人才優勢,重慶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未來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市汽車產量254.01萬輛,同比增長9.4%。其中,新能源汽車95.32萬輛,同比增長90.5%,大幅領先全國增長率近60個百分點。
重慶市汽車制造業主要聚集在兩江新區、渝北區、永川區等地。兩江新區是重慶汽車產業發展的主戰場,有長安、長安福特、上汽紅巖、上汽通用五菱、賽力斯汽車、瑞馳汽車、睿藍汽車等整車企業。計劃到2025年,形成匯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整車、傳統零部件升級、高端核心零部件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特色產業園區。渝北區擁有長安、長安福特、上汽紅巖、極星等整車企業。計劃到2025年,創建以車載OS及開發工具鏈、自動駕駛算法軟件、車載應用軟件、環境感知系統、智能座艙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特色產業園區。永川區現有長城汽車及44家零部件企業,擁有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和示范運營示范區。計劃到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建立智能座艙、智能車控、環境感知系統、智能駕駛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特色產業園區。
當前,重慶正在奮力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已聚集整車企業19家、具備年產近400萬輛汽車的生產能力,包括長安、上汽、東風、吉利、長城等企業,產品種類涵蓋輕、重、客、微、轎全譜系。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1200余家,具備發動機、變速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各大總成完整的供應體系,3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實現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在品牌打造、產業鏈培育、設施配套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有300余家產業鏈條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西部地區最為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智能網聯先行先試、換電模式、氫燃料汽車推廣等方面處于國內先進行列。
四、重慶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分析
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推動新一輪產業技術變革、加快生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重慶作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集聚高地和戰略樞紐,已形成集合智能終端、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儀器儀表、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光伏及儲能等全產業鏈生態圈,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實、鏈條長、支持強、動力足。2023年11月,重慶市發布了《重慶市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0億元,筆電、手機產業“壓艙石”地位進一步鞏固,新型顯示、功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光伏及儲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AI及機器人、服務器、智能家居等重點領域規模能級顯著提升。2024年“重慶造”筆記本電腦產量仍居全球第1位,并推動智能手機、服務器、功率半導體等新興領域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放量,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屏產量分別增長110%、22.1%,功率半導體產能排名全國前3位。2024年,重慶市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3.8億元,完工投產兩江欣暉硅及碳化硅部件、大渡口海康威視科技園三期等13個項目,加快建設涪陵6英寸IGBT功率半導體生產線、重慶高新區12英寸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線一期等19個項目。
在智能終端領域,重慶已匯聚了惠普、宏碁、廣達、英業達等筆記本電腦品牌和生產企業,建成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在集成電路領域,重慶已形成“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原材料配套”全鏈條,集聚了華潤微電子、SK海力士、中電科芯片集團、聯合微電子等企業。在顯示領域,重慶市擁有重慶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康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
五、重慶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總結
近年來,重慶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具體路徑上,重慶市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智能裝備、軟件等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發展AI及服務機器人、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等新興產業集群。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不斷迭代升級,未來產業正逐步形成完整產業鏈,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提供創新內核。未來,重慶市將堅持把支柱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系統化體系化加快推動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從“鏈條型”發展向“生態型”發展迭代,引領帶動其他產業共鏈融通發展,持續提升產業整體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