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近年來,我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逐步完善,應急保障系統日趨成熟。各級政府也逐漸意識到應急產業建設對于提高政府應急能力、全社會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作用,開始加大對應急產業的規劃建設,加強各級政府、地區、部門、行業之間對應急產業發展的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鐵路、國防、能源、民航及城市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正加快推進具有行業特色的綜合性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推動我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數據顯示,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3.9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8.4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2.57%。未來,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應急通信系統的技術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將不斷提升,指揮平臺功能將更加完善,覆蓋范圍持續擴大,上下協同聯動能力顯著增強。
相關上市企業:天維爾(832296)、佳訊飛鴻(300213)、帝信科技(430408)、萊斯信息(688631)、敘簡科技(838934)、飛利信(300287)、中興通訊(000063)、四創電子(600990)、中芯國際(688981)、芯源微(688037)等。
相關企業:福建北峰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關鍵詞: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市場規模、集成電路、自然災害受災人數、死亡失蹤人數、直接經濟損失
一、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概述
應急指揮通信系統,是在平時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突發社會事件或戰時遭遇空襲時,普通的指揮通信系統無法滿足緊急運作要求時使用的特殊指揮通信系統。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能夠保障決策機關的信息接收、匯總、處理、發送,保證各級相關人員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全面、準確地掌握情況,并能夠及時地將應對部署指令傳達至負責事件處理的第一線。完整的應急體系由眾多部分組成,共同發揮指揮通信、人員避難安置、專業救援人員組織等多個相互關聯的功能,指揮通信是其眾多功能中的核心。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從產品形態可分為固定指揮中心、機動指揮通信系統、應急指揮通信軟件三類。
二、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發展歷程
1949年建國后,我國就開始在各城市建立以國土防御為目的的人民防空體系,成為國家整體防空體系的一部分。隨著臺海局勢的緩和,國土防空壓力逐漸減輕,人防建設目標開始兼顧民防,逐步強調重大災害事故的預防與救援,形成“戰時防空、平時防災”“兩防一體化”的趨勢。近年來,由于各種公共突發事件的增多,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防空防災進一步發展為以處理突發事件、實現社會防控、救災資源優化配置為目的的社會緊急情況應對,應急指揮通信系統的應用領域也開始從人防領域向氣象、地震、公安、安監等部門擴展。
三、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政策
應急指揮通信系統產業近年來受到國家重視,國家頒布一系列政策全面部署產業發展。例如,2024年1月,應急管理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加快應急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針對抗洪搶險、森林草原火災救援、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城市消防、應急指揮通信、安全生產等領域的應急能力提升需求,研制險情偵察類、生命搜索類、物資保障類、消防滅火類、高危場景作業類、復雜場景救援搶險類、生命通道構建類、通信保障類等機器人裝備,實現高端裝備自主可控,提升高危場景作業安全性,增強重特大災害事故無人化、智能化搶險救援能力,推動人災直接對抗向依靠機器人減人換人模式轉變。202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提出接到重特大自然災害事件報告后,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第一時間向本級黨委和政府以及上級應急管理部門報告,同時通過電話或國家應急指揮綜合業務系統及時向應急管理部報告。
四、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產業鏈
從產業鏈來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硬件設備、軟件系統等,其中,硬件設備包括計算機、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電路板等。硬件設備廠商和平臺軟件廠商作為行業的前端供應商,為應急指揮通信系統企業提供軟硬件產品,應急指揮通信系統企業則在齊備的軟硬件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系統方案設計、應用軟件定制開發、系統安裝調試和售后咨詢培訓等服務。同時,我國軟件行業近些年表現突出,系統升級周期縮短,有利于提高我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的服務能力和運行效率。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下游應用領域廣泛,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政府、金融、能源、公共安全、教育以及醫療等領域均成為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的下游領域。
上游是保障應急指揮通信系統運行的關鍵,上游市場設備的供給規模和產品技術以及價格波動對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存在較大影響。以集成電路為例,集成電路行業是信息技術產業核心和國民經濟信息化基礎,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發展領域。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對于集成電路行業發展關注度日漸提升,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相關政策發布都是日益提高,疊加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下游市場應用需求不斷提升,企業資本也加速入局集成電路領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已初步形成了設計、制造和封測三業并舉、較為協調的發展格局,產業鏈基本形成,國產供應能力日益增強,市場規模加速擴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為4514.2億塊,同比增長14.38%。當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自主供給能力顯著提升,有利于保持應急指揮通信系統硬件的充足供應。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
五、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發展現狀
我國屬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近些年來地震、干旱、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損害,每年因受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GDP的0.4%-1.0%。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自然災害受災人數為0.94億人次;死亡失蹤人數為856人;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4011.1億元。2025年1-2月,中國自然災害受災人數為35.5萬人次;死亡失蹤人數為157人;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93.28億元。綜合來看,盡管我國自然災害損失情況有所改善,但每年仍有約1億人口受到災害的影響,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仍達到數千億元。如何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事件是對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一項重大考驗。突發事件現場的應急指揮通信能力決定了各方面救援力量能否協調有序地進行救援行動,因此應急指揮通信是現場應急管理的基礎保障,是保證突發事件現場指揮調度高效運行和互聯互通的關鍵環節。研究構建統一指揮、互聯互通和功能完善的現場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對于快速有效地在突發事件現場開展應急指揮救援,減少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逐步完善,應急保障系統日趨成熟。各級政府也逐漸意識到應急產業建設對于提高政府應急能力、全社會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作用,開始加大對應急產業的規劃建設,加強各級政府、地區、部門、行業之間對應急產業發展的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鐵路、國防、能源、民航及城市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正加快推進具有行業特色的綜合性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推動我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數據顯示,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3.9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8.4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2.57%。未來,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應急通信系統的技術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將不斷提升,指揮平臺功能將更加完善,覆蓋范圍持續擴大,上下協同聯動能力顯著增強。
目前我國的應急指揮通信系統主要用于各級政府部門的公安消防、人防工程等領域,其次是電力、化工、郵電通信等領域的國有企業等其他領域,不同領域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別,公安消防領域更為看重系統部署的便捷性,靈活性以及可擴展性,人防工程及其他領域對這幾個性能要求相對較低,但對系統的穩定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近幾年來,得益于城市重大事故應急通信系統、地質性災害救援應急通信系統的建設加速,公安消防領域的需求顯著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保持較為穩定的高增速。而人防及其他領域建設起步相對較早,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應急通信網絡,主要需求來源于設備更新,市場規模增長相對緩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市場規模為98.43億元,其中,公安消防領域市場規模為75.68億元,占比76.89%;人防及其他領域市場規模為22.75億元,占比23.11%。
六、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企業格局和重點企業分析
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的客戶群體范圍較廣,各類行業市場的開放程度、準入資質、應用需求有較大差別,對廠商的競爭力產生了一定影響。目前,指揮調度通信產品市場中的幾大細分領域各有優勢企業,其他領域參與廠商的實力則參差不齊,整個行業市場呈現集中度較低、競爭較為分散的競爭格局。當前,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代表企業包括北峰通信、天維爾、佳訊飛鴻、帝信科技、萊斯信息、敘簡科技、飛利信、中興通訊、四創電子等。
1、天維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維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深耕消防行業、聚焦智慧應急與消防救援信息化領域,以開放共享、合作共贏、高效靈活的產品融合理念,建設新一代消防綜合救援指揮調度系統,與業內各專業領域頂尖廠商攜手,聯袂打造智能指揮產品生態圈,為消防救援隊伍提供長期、持續地深度服務。公司擁有行業權威而全面的資質:信息系統集成及服務一級資質,廣東省安全技術防范系統設計、施工、維修資格證一級,ISO20000信息技術服務標準認證等。公司堅持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擁有一百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精品,獲得16項有效專利,參與6項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制定。堅定主航道產品的研發投入,基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融合通信等技術應用,孵化出新一代消防指揮調度系統、實戰指揮平臺、消防微站、可視化指揮、移動指揮等軟硬件產品,并受到行業專家的贊譽和用戶的廣泛好評。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天維爾營業收入為1674.11萬元。
2、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5G”策略為核心,聚焦主業,緊握市場發展機遇,通過持續的創新投入、優質的服務以及全方位的產業合作,自主研發了大數據平臺—“飛鴻數”平臺,智能視覺平臺—“飛鴻安視”平臺、私有云平臺—“飛鴻云”平臺、物聯網平臺—“飛鴻物聯”平臺等多個基礎平臺及應用平臺,形成了具有智能感知、智能傳輸、智慧決策、智慧分析能力的“智慧指揮調度全產業鏈”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智能融合調度通信系統、軍事通信網通信設備、應急通信系統、綜合視頻監控系統、智能綜合防災安全監控系統、智能現場作業管理系統、道岔缺口監測系統、智能監管系統、通信安全監測系統等系列產品及解決方案,助力行業客戶實現智慧化運營、智慧化運維、智慧化管理。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佳訊飛鴻指揮調度類業務營業收入為2.52億元。
七、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發展趨勢
1、智能化與數字化升級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技術的快速發展,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將加速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演進。AI算法可實時分析災害數據,優化應急響應策略;5G網絡提供低延遲、高帶寬的通信支持,確保指揮指令高效傳達。同時,數字孿生技術將逐步應用于災害模擬與演練,提升應急決策的科學性。政府和企業將加大投入,推動傳統應急系統向“智慧應急”轉型,實現風險預警、資源調度和救援指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2、多網融合與全域覆蓋
未來,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將打破單一網絡限制,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多維通信網絡。衛星通信、無人機中繼、Mesh自組網等技術將與傳統移動通信(4G/5G)深度融合,確保在極端災害(如地震、洪水)導致地面通信癱瘓時,仍能保持指揮鏈路暢通。國家可能推動專用應急通信頻段分配,并鼓勵政企合作建設冗余通信基礎設施,實現偏遠地區、海洋及高空的全域覆蓋,提升應急響應的可靠性和時效性。
3、標準化與產業鏈協同
未來,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將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設備接口、數據格式和通信協議的全國統一,避免“信息孤島”。工信部、應急管理部等機構可能出臺更嚴格的技術規范,促進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共享與指揮聯動。此外,產業鏈上下游(如設備商、運營商、軟件服務商)將深化協作,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民營企業有望通過技術創新參與細分領域(如便攜式應急基站、災情AI識別),與國有主體形成互補,推動行業整體效能提升。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市場運營格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共十四章,包含2025-2031年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2025-2031年中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行業投資戰略研究,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