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生命科學技術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單細胞測序技術、生物信息學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這些技術在疾病診斷、治療、預防以及藥物研發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行業的創新和發展。2023年,中國生命科學技術投資規模為211.39億元,同比增長9.92%。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向基因治療、細胞療法等前沿領域,并創歷史新高。這既得益于國家生物經濟戰略的持續推進,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生命科學長線價值的認可。特別是在醫保控費背景下,資本更傾向于支持具有突破性創新能力的項目,推動行業向"源頭創新"轉型。
相關上市企業:義翹神州(301047)、諾唯贊(688105)、潔特生物(688267)、百普賽斯(301080)、泰坦科技(688133)、華蘭生物 (002007)、安科生物(300009)、達安基因(002030)
相關企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萊伯泰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普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潔特生物過濾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濟神州生物藥業有限公司、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生命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市場規模、生命科學技術行業現狀、生命科學技術發展趨勢
一、行業概述
生命科學技術是研究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既研究各種生命活動的現象和本質,又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生命科學原理和技術在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中的應用。它涵蓋了從微觀的分子水平到宏觀的生態系統等多個層次,旨在揭示生命現象的規律和原理。生命科學技術按研究對象分類可以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和微生物學等,按研究內容分類可以分為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
二、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初始發展階段,此階段,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在藥物、營養、傳染病等迫切需求領域起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例如,沙眼病原的發現、揭示嗎啡作用位點、成功合成人工牛胰島素以及青蒿素的發現等,這些成就使中國在全球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中國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蚪M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以及代謝組學等多組學分析技術,以及細胞圖譜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強,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開始與國際接軌,并逐步融入全球生命科學研究的大家庭。
21世紀初至今的跨越式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這一階段,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持續探索,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合成生物學在基因組設計與合成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同時,技術革新與學科融合推動了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再生醫學為治療重大慢性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此外,人工智能技術也進一步融入醫療健康領域,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三、行業產業鏈
生命科學技術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生物科研試劑、實驗設備與耗材的供應商。其中,生物科研試劑包括分子類試劑、重組蛋白類試劑、病毒載體和質粒等,實驗設備包括色譜柱、培養基、過濾設備等。產業鏈中游為生命科學技術的研發與生產環節。產業鏈下游應用于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制藥企業、診斷企業等。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
四、相關政策匯總
我國整體在生命科學領域的起步較晚,在積累層面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存在差距,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以及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在科技創新和研發方面的投入隨之也快速增長。在生物技術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國家近年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全社會在生命科學領域進行研究。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材料技術交叉融合,重點圍繞藥物及疫苗、基因檢測及診療、高端醫療器械、人工智能在生物科技中的應用等領域開展合作,重點發展新一代基因測序儀、醫療機器人等高性能醫療器械。大力發展創新藥物,搭建生物醫藥公共研發服務平臺,支持全球頂尖醫藥研發生產外包服務企業提供一體化醫藥研發服務。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施,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生命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將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推動我國在全球生命科學技術領域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五、行業現狀
生命科學技術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單細胞測序技術、生物信息學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這些技術在疾病診斷、治療、預防以及藥物研發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行業的創新和發展。2023年,中國生命科學技術投資規模為211.39億元,同比增長9.92%。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向基因治療、細胞療法等前沿領域,并創歷史新高。這既得益于國家生物經濟戰略的持續推進,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生命科學長線價值的認可。特別是在醫保控費背景下,資本更傾向于支持具有突破性創新能力的項目,推動行業向"源頭創新"轉型。
從細分領域看,投資熱點呈現"啞鈴型"分布:一端是AI制藥、合成生物學等數字融合領域,獲得35%的融資占比,君實生物與英矽智能合作的AI驅動藥物已進入臨床階段;另一端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心血管介入、影像設備等賽道融資規模同比增長22%。中間環節的仿制藥、傳統制劑投資占比則下降至18%,產業結構優化趨勢明顯。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地區集聚了61%的投資項目,區域創新集群效應持續增強。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生命科技技術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金額為3641億元,同比下降0.53%。進口金額的小幅下降(0.53%)是中國生命科技領域國產替代進程加速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國內在生物醫藥、基因工程、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的技術突破顯著,例如新冠疫苗產業鏈的成熟、基因測序設備的國產化率提升,大幅降低了對進口產品的依賴。此外,國家政策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推動了企業研發投入增加,2023年生物醫藥行業研發強度已超過10%。供應鏈安全意識的增強,也促使企業優先選擇國內供應商,進一步壓縮進口需求。
同期,中國生命科技技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額為3377億元,同比增長5.32%。這顯示中國生命科技產品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在疫苗、體外診斷設備、創新藥等領域,中國企業憑借性價比優勢和技術迭代能力,正快速搶占新興市場。例如,國產PD-1抑制劑通過授權合作進入東南亞、中東市場,mRNA疫苗技術對外輸出規模擴大。2024年RCEP協定的全面落地,也為生命科技產品出口東南亞提供了關稅減免和準入便利。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結構正從低端耗材向高附加值產品升級,2024年生物反應器、基因編輯工具等設備出口占比提升至35%。
進出口差額從2023年的405億元縮小至264億元,表明中國生命科技產業正從"技術輸入型"向"創新輸出型"轉變。這一變化得益于多重因素:首先是創新藥"出海"加速,2024年國產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額突破800億元;其次是跨境技術合作模式創新,如中外聯合研發、專利交叉許可等,提升了產業鏈價值分配權;最后是資本市場對生物科技的支持,科創板、港交所18A章規則持續吸引資本流入,助推企業完成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跨越。
盡管數據向好,仍需關注核心原料、高端儀器等領域對進口的依賴(如質譜儀進口依存度仍超70%),以及國際專利壁壘的制約。未來,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略深化,中國生命科技產業需在底層技術(如AI制藥、合成生物學)加大投入,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拓寬市場空間,推動進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跨越。
六、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全球生命科學技術市場長期被國際巨頭主導,如Thermo Fisher Scientific、Danaher、Merck等。這些企業在生命科學儀器、試劑等細分領域占據較大市場份額,憑借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主導著全球市場的競爭格局。在中國市場,盡管外資企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國內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和國產化替代逐步縮小差距。
隨著市場、政策、人才及資本四大驅動因素的推動,國內生命科學技術企業逐漸崛起。例如,華大基因在基因測序領域、藥明康德在CRO服務領域、達安基因在體外診斷領域等,均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份額,還逐步將“中國技術”輸出到海外市場。此外,國產化替代趨勢明顯,特別是在科研試劑、實驗室設備等領域,國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逐漸打破外資企業的壟斷。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營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安科生物在生物技術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點火炬計劃等數十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家級新藥超過10個,涵蓋重組人生長激素(安蘇萌)、重組人干擾素α2b(安達芬)等核心產品。2024年前三季度,安科生物營業收入為19.21億元,同比下降4.95%;歸母凈利潤為5.90億元,同比下降9.89%。
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分子診斷技術為主導的生物醫藥高科技企業,集臨床檢驗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全國連鎖醫學獨立實驗室臨床檢驗服務為一體。達安基因在分子診斷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成功研制了百余種PCR診斷試劑盒,部分產品已獲得國家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公司還搭建了基因診斷和免疫診斷的關鍵技術平臺,強化了配套儀器開發的技術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達安基因營業收入為5.91億元,同比下降29.83%;歸母凈利潤為-5.03億元,同比下降242.58%。
七、行業發展趨勢
1、技術創新引領行業變革
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浪潮。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合成生物學、單細胞測序和生物信息學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這些技術不僅推動了基礎研究的深入,還在醫療健康、農業、生物制造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在新藥研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腫瘤診斷與精準治療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隨著“組學”技術的綜合應用,生命科學將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系統的復雜性,推動行業向更加高效、精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2、數字化轉型加速行業升級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生命科學行業正加速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技術將滲透到生命科學行業的各個環節,從研發、生產到銷售和服務,都將實現數字化管理。例如,人工智能在數據分析、藥物研發、疾病診斷等方面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這種數字化轉型不僅提高了行業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推動了創新和發展的步伐。此外,數字化營銷系統工具的應用也將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客戶營銷效果。
3、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驅動行業增長
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是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包括“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生命科學研究,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推動生命科學產業園區的建設。這些政策措施為生命科學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產業集聚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生命科學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前景規劃報告》共十章,包含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重點企業分析,中國生命科學技術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2025-2031年生命科學技術行業投資前景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