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基礎濃厚,相較于其他的產業,我國生物育種整體技術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較小。而且,生物育種產業化的發展有良好的技術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推動了生物育種技術的進步。同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生物育種行業得到一定的資金投入,這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創新和發展。據統計,2018年以來,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規模保持不斷增長,2023年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120.43億元,同比上漲7.84%。
關鍵詞:生物育種、糧食安全、市場規模、隆平高科
一、生物育種行業相關概述
生物育種的定義是培育優良生物的生物學技術。生物育種是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在高中階段所介紹的育種方法主要有: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細胞工程育種(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育種(轉基因育種)等,這些方法共同構成了生物育種的豐富技術體系。生物育種技術不僅展示了生物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更是推動現代農業、林業乃至整個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生物育種對農業強國建設至關重要。我國不斷加強種質資源和關鍵技術攻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快推動生物育種發展。近年來,我國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積極推動生物育種發展。如2023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提出實施優勢特色品種培育和動植物保護工程,支持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試點,建設大豆、玉米、馬鈴薯制種大縣,打造國家重要“糧倉”。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加快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推動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新型醫療服務,研發融合數字孿生、腦機交互等先進技術的高端醫療裝備和健康用品。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其中提出強化融資、保險等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支持食物開發,實施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貸款貼息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中長期信貸產品支持生物育種、智能設施研發等。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那么相應的糧食的消耗量也是最大的國家。據統計,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9541萬噸,而消費量高達85475萬噸,可見還有一部分需求需要進口。整體來看,我國糧食供不應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不僅對糧食的需求量會相應增加,對糧食的質量、糧食獲取的穩定性的要求也都在提高。我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直接影響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與此同時,增加糧食產量的困難也在加大,耕地資源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水等資源短缺的壓力都在進一步增大,所以糧食中長期供求形勢非常嚴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要大力發展生物育種產業,培育更多的高產、優質、抗逆、高效的種子。可見生物育種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二、生物育種行業產業鏈
從產業鏈來看,生物育種行業上游主要包括科研機構、高校等基礎研究單位,以及生物技術公司、種子企業等技術研發單位。這些單位負責進行生物育種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為行業提供新的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這些創新成果是生物育種產業鏈的核心,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中游環節則聚焦于種子的繁育、生產、加工與包裝,這個階段是實現種子商品化的關鍵,通過標準化的操作流程與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種子的優良品質與市場競爭力。而產業鏈的下游,即生物育種的應用領域,則廣泛涵蓋了種植業與林業,這些領域直接受益于生物育種技術的成果,通過種植優良品種,實現了農作物與林木的高產、優質與抗逆性提升,為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三、生物育種行業發展現狀
我國生物育種行業最早起源于1949年,當時行業主要依賴于傳統的人工選擇與雜交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在1979年邁入了常規育種的新階段。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等先進技術的引入,極大地推動了農作物品種的改良進程。進入21世紀,中國生物育種行業迎來了分子育種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前沿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農作物品種的培育更加精準、高效。近年來,隨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生物育種行業正式步入了智能育種的新時代。這些創新技術的融合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育種效率與精準度,更為農作物品種的培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性與顛覆性。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基礎濃厚,相較于其他的產業,我國生物育種整體技術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較小。而且,生物育種產業化的發展有良好的技術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推動了生物育種技術的進步。同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生物育種行業得到一定的資金投入,這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創新和發展。據統計,2018年以來,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規模保持不斷增長,2023年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120.43億元,同比上漲7.84%。
四、生物育種行業競爭格局
從全球市場來看,生物育種市場集中度較高,市場分布區域主要以美國和中國為主。其中,美國的種子市場占比在35%以上,而中國的市場占比約為23%,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種子市場份額占比較小。從中國市場來看,我國生物育種行業競爭格局逐漸顯現,主要競爭對手包括國家農業科技企業、地方農業企業和跨國農業企業。這些企業在資金、技術、市場和品牌方面各具優勢,競爭態勢激烈。其中,國家農業科技企業憑借政策和資源優勢,在生物育種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地方農業企業則依靠地域特色和市場需求,逐步崛起;跨國農業企業則憑借先進技術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拓寬我國市場份額。
登海種業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從事農業為主的企業。公司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許可證規定經營范圍內的農作物種子生產、分裝、銷售,長期致力于玉米育種與高產栽培研究工作,是國內最早實施育繁推一體化的試點企業。在育種方面,公司擁有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育種試驗田3000多畝,溫室20000多平米,儀器設備100多臺套,能夠滿足育種需要。近年來,公司育種創新取得較好成果,如2023年5月,經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定,公司小麥新品種登海217通過國家審定,為母公司產業多元化發展增添動力。從企業經營業績來看,公司利潤主要來源于玉米雜交種業務的貢獻。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8億元,同比下降11.6%;完成歸母凈利潤0.59億元,同比下降38.6%。整體來看,公司營收和利潤雙降,這主要受國內玉米種子市場受審定品種數量多、同質化程度高等因素的影響,競爭激烈。
隆平高科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高科技的現代種業集團,主營業務包括雜交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作物種業板塊,主要產品有水稻種子、玉米種子、蔬菜瓜果種子、向日葵種子、雜谷種子、農化、棉花、油菜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構建了國內領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組建了國際先進的生物技術平臺,已在國內外建有水稻、玉米、蔬菜、谷子和食葵育種站60余個,試驗基地總面積近1.6萬畝,生物技術實驗室10余個。主要農作物種子的研發體系、研發平臺與研發人員數量、質量均居國內領先地位。2024年,公司充分發揮海內外資源協同優勢,與海外玉米研發團隊展開人員、技術和資源多方聯動,種質資源交流和國際化穿梭育種取得階段性進展。從經營業績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受市場競爭加劇及糧食價格低迷影響,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28.81億元,同比下滑14.46%;歸母凈利潤虧損4.75億元,同比增加17.82%。
五、生物育種行業發展趨勢
1、智能育種是未來發展趨勢
生物育種技術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物育種發展成效顯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推廣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作物增產貢獻率達45%以上。隨著前沿育種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生物育種行業正 由經驗育種、常規育種向智能育種方向發展。當前全球種業發展已進入密集創新和產業變革時代,智能設計育種,成為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2、頭部企業加速整合
生物育種加快推進正為種業帶來變革。隨著國內轉基因市場逐步開放,產業面臨政策紅利期,同時,基因編輯等新技術逐步成熟,市場潛力巨大。與此同時,產業也面臨新進入企業多、競爭激烈,原始創新不足,商業模式有待突破等諸多挑戰。未來,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具備技術優勢的育種企業將成為行業龍頭,加快行業整合步伐,重塑種業競爭格局。
3、監管政策趨嚴
生物育種技術對于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加強監管可以確保生物育種技術的合法、安全應用,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未來,隨著生物育種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監管政策將繼續趨于嚴格。這要求行業參與者加強自律和合規意識,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同時,政府也將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為生物育種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共七章,包含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細分市場分析,中國生物育種行業領先企業經營情況分析,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及投資策略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