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全球能源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正在進行,發展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各國共識。從國內來看,我國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進入平價無補貼發展的新階段。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并網容量16088萬千瓦,同比增長24.78%。截至2024年9月末,全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已增長至77225萬千瓦,較上年末增長26.81%;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容量為43035萬千瓦,分布式光伏容量為34191萬千瓦。
關鍵詞:產業鏈;發展歷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光伏產值;發展趨勢;發電能源構成;清潔能源發電
一、行業概況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英文名稱為Photovoltaic effect,是指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象。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電池板(組件)、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其太陽能電池組件陣列將太陽能轉換輸出的電能,由并網逆變器逆變成交流電供給建筑自身負載,多余或不足的電力通過聯接電網來調節。
光伏發電行業產業鏈上游為主要包括工業硅、多晶硅、硅片、銀漿、PET基膜、氟膜等原材料供應商,以及光伏建筑設計商等。產業鏈中游主要包括光伏玻璃、光伏膠膜、光伏電池片、光伏背板、光伏焊帶等光伏發電零部件及組件。產業鏈下游為光伏發電與應用,包括光伏發電系統、電網輸送、光伏應用產品、光伏建筑—體化。
從全球范圍看,光伏發電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839年法國科學家E.Becquerel做物理實驗時,發現在導電液中的兩種金屬電極用光照射時電流會加強,從而發現了“光生伏打效應”;1930年,郞格首次提出用“光伏效應”制造太陽能電池,使太陽能變成電能;1954年5月美國貝爾實驗室恰賓、富勒和皮爾松開發出效率為6%的單晶硅太陽能電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太陽能電池,同年威克首次發現了砷化鎳有光伏效應,并在玻璃上沉積硫化鎳薄膜,制成了太陽能電池,太陽實用光伏發電技術由此誕生并發展起來。而光伏發電大規模商業應用要從2004年德國率先推出光伏補貼政策開始。
我國光伏發電行業則是起步于2005年左右,主要受到歐洲市場需求拉動,十幾年來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大發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場環境和配套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和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在制造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了從高純度硅材料、硅錠/硅棒/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輔材輔料、光伏生產設備到系統集成和光伏產品應用等完整的產業鏈,并具備向智能光伏邁進的堅實基礎。
二、產業現狀
全球能源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正在進行,發展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各國共識。從國內來看,我國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進入平價無補貼發展的新階段。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并網容量16088萬千瓦,同比增長24.78%。截至2024年9月末,全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已增長至77225萬千瓦,較上年末增長26.81%;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容量為43035萬千瓦,分布式光伏容量為34191萬千瓦。
從發電成本看,通過降本增效,光伏發電經濟性正在不斷提升。根據 IRENA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光伏平均度電成本已下降至0.044 USD/kWh,較2010年下降90.43%,較2022年下降12%。同時,目前光伏裝機成本已達到除陸上風電外最低,下降幅度為各類清潔能源中最高,結合裝機區位可行性,光伏發電已成為最具經濟性新能源。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光快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形成技術研發活躍、產業鏈完整齊備、端到端自主可控的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的路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產量全球占比均達80%以上,占據全球主導地位。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成為重要任務,在社會廣泛關注和資本快速入局下,國內光依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產業游各環節規模迅速擴張。數據顯示,2023年,受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等拉動,我國光伏產業規模保持穩步擴張,國內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制造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4%,行業總產值已超過1.75萬億元。
近年來,我國正在加速推進能源結構調整與優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光伏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優化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電力供應結構中傳統能源發電占比65%;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35%,其中光伏發電占比僅6%。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50年76%的電力供應將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占比為41%。屆時,光伏將成為我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力量之一,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新能源消納問題日益凸顯。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光伏基地與負荷中心分布不一致,催生遠距離輸電需求。而由于電力外送通道承壓,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足,導致棄光現象仍然嚴重。雖然從整體上看,全國棄光率僅為2%,但西藏、青海、甘肅棄光率達到22%、8.6%、5%。近兩年來政府雖然已經開展一大批特高壓等電力外送通道建設項目,并從電力市場側開展一系列改革,如完善電力中長期及現貨市場、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綠電及綠證交易制度及相關市場建設,但仍需較長時間才能夠發揮效用。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光伏發電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三、發展趨勢
未來,我國將多措并舉推動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行穩致遠。一方面,加強全國統籌規劃。一是建議從宏觀層面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發展目標與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相結合,促地方政府找準自身定位,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二是依據現階段光伏市場發展需要,制定光伏產業未來發展技術路線圖,鼓勵和引導光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不斷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提升創新能力。三是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光伏企業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構建產學研用協作新模式,搭建公共研發平臺,持續補齊產業發展的短板。四是積極建立光伏產業鏈供應鏈供需對接平臺,引導和鼓勵光伏協會、龍頭企業及時發布供需信息,及時解決產業鏈上下游信息不對稱和對稱不通暢等問題,鼓勵科研機構根據供需信息及時研判行業發展趨勢、產需結構,為企業發展、正粗決策提供強力支撐。
另一方面,加快技術研發與突破。一是加快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推動新型太陽能電池產業培育。在全球想低碳轉型的大勢下,歐美等地區和國家也在持續加強科技投入,美國在《重建美好法案》中明確向新型太陽能電池增加研發投入,直接面向新一代電池技術。在此背景下,為保持我國光伏產業全球領先優勢,仍需增加在新技術科技創新領域的持續投入,加快鈣鈦礦、有機電池等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支持HJT、BC等光伏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二是重視并加強新型光伏組件技術研究,實現資源可循環利用。引導和支持新型光伏組件技術創新,加強疊瓦、輕質、柔性等新型組件研發,推動滿足建筑防火等級的高端組件技術研發,發展綠色環保組件材料,開展廢舊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及可移動式成套工藝研發。
此外,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一是加快推進光伏綠色貿易標準制定國內工作。目前,我國缺少碳標簽數據庫,而國外數據庫不適用于我國國情,使用國外數據庫會導致我國碳核算出現偏差。應當盡快建立適用于我國光伏產業的碳足跡核算體系,并做好國際化銜接,推動核算結果國際會認。二是強化企業風險意識,實時跟蹤歐洲、北美、東南亞等重要地區光伏產業政策、貿易規則的最新動向以及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積極開展國際法律風險和合規性評估,提高對走出去光伏企業防風險的專業指導,降低對外貿和投資的風險。三是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通過海外合資、技術品牌授權等多樣化、差異化投資手段,發掘發展中國和地區的綠色能源發展潛力,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光伏電站項目,推動光伏產業進一步“走出去”。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光伏發電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光伏發電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光伏發電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共八章,包含中國光伏發電行業產業區域分布狀況及重點區域市場解讀,中國光伏發電行業重點企業布局案例研究,中國光伏發電行業市場及投資戰略規劃策略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