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近年來,我國政府持續加大對生物育種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國種子有望在生物育種技術的加持下,實現種植密度、種子單價等方面提升,進而為我國種子市場規模帶來可觀的增量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市場增速明顯高于世界其他主要農產地區,增長潛力較大。因此,得益于較高的商品化率、農產品單價和較廣的種植區域,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規模呈現整體增長態勢。據統計,2023年全國種業市場規模已增至1238億元,同比增長1.06%。
關鍵詞:農作物種植;種業產業鏈;種業市場規模;種業競爭格局
一、行業概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定義,種子指農作物和林木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根、莖、苗、芽、葉、花等,由胚珠經過傳粉受精形成。一般種子由種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種子只有種皮和胚兩部分。種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體胚珠得到母體的保護,并像哺乳動物的胎兒那樣得到充足的養料。種子還有很多用于傳播或抵抗不良條件的結構,為植物的種族延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種業則是指以作物種子為對象,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良商品化種子為目的,以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和管理技術為手段,集種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和管理于一體的商業行為。種子處于農業生產的最前端,對于農作物產量、質量和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決定意義,因此種業發展對于保障國家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經濟正常運行都有巨大作用。
種子產業鏈可分為“育、繁、推”三個環節。具體而言,“育”指育種,種業科技創新和新品種誕生之泉;“繁”指擴繁(制種),商品種子“工廠化”生產;“推”指種子商品化市場推廣,包括種子銷售渠道網絡。本質上,“育、繁、推”是一個種子品種從科研到商品的必備環節,是完整的“一體化”運營體系。整體來看,種子終端產品屬于中游生產的產成品,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化肥原料、育種等領域,下游為種植業、林業等農業應用服務領域。
全球種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0時代是農家育種,2.0時代是雜交育種,3.0時代是分子育種,包括分子標記、轉基因、基因編輯育種等,4.0時代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我國種子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細分來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種業處于相對原始狀態,作物品種改良和推廣基礎十分薄弱,種業發展極為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種業市場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發展。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我國農作物選育水平、良種水平和供應能力顯著提升,種業陣型企業集群初具雛形。但整體來看,目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進入種業4.0時代時,我國種業發展階段還處于2.0至3.0時代之間,行業技術水平及市場發展完善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自改革開放以來,種業也從計劃經濟變成了市場經濟,我國種業逐步開始了產業化、市場化的時代。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2022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相繼提出全面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并從種質資源庫建設、生物育種科技攻關、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育種知識產權保護、育繁推一體化建設等多個方面提出極為具體的實施方案,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生物育種行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國產種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支持基礎。因此,近十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國內種企在種源技術攻關、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我國種業開始進入迅猛發展階段,不斷促進種業轉型升級,加速推動國家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產業現狀
1、全球市場
隨著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發展,全球育種行業加速智能化、精確化、高效化升級,且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已率先進入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為特征的育種4.0時代。疊加全球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擴張,種業市場規模呈現持續擴容態勢。據統計,2023年全球種業市場規模已增長至490億美元,已較2017年的459億美元增長6.75%。
2、國內市場
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種質資源長期保存量位居世界前列,常規雜交育種技術處于領先水平。而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國際種業研發中主流的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基因編輯技術,我國處于積極應用階段。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政府持續加大對生物育種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國種子有望在生物育種技術的加持下,實現種植密度、種子單價等方面提升,進而為我國種子市場規模帶來可觀的增量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市場增速明顯高于世界其他主要農產地區,增長潛力較大。因此,得益于較高的商品化率、農產品單價和較廣的種植區域,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規模呈現整體增長態勢。據統計,2023年全國種業市場規模已增至1238億元,同比增長1.06%。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種業投資戰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從種子市場品類結構來看,我國種子行業產品主要由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大豆組成。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及大豆種子的市值占比分別占比22.87%、16.69%、13.29%、11.82%、3.52%;此外,棉花占比1.74%,油菜占比1.33%。
數據顯示,我國種子行業市場前3名企業市場份額合計為10%,前5名企業市場份額合計為14%;而全球種業市場中,前5名企業市場份額合計達52%。這意味著,我國種子行業的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市場仍處于較為分散的競爭狀態。目前,國內種子行業代表上市公司有隆平高科、登海種業、豐樂種業、萬向德農、荃銀高科、蘇墾農發等。從企業產品布局領域分析,隆平高科、大北農等企業主要布局了玉米種子、水稻種子等糧食作物種子市場,在該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新農開發、錦棉種業等企業則是主要布局生產棉種;鮮美種苗、綠亨科技等企業主要布局生產蔬菜種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業上市企業都在加速推動種源相關技術發展升級,以不斷提高種子培育質量、壓縮種子生產成本,在市場擁有更強競爭力,將持續領導國內種業追外海外先進企業發展水平,增強國內農業生產基礎保障力。
sa、發展趨勢
1、種業發展體系不斷完善,政策監管逐步加強
隨著 2000 年《種子法》的實施,我國種業正式進入市場化時代。《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農作物種子標簽和使用說明管理辦法》、《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規的頒布,我國種業正式執行生產、經營許可“兩證合一”,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為核心指導思想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對生產經營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公司,自主研發的主要農作物品種設立“綠色通道”,下放生產經營許可證審批權,取消種子質量檢驗機構檢驗員的資格許可,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種業市場的市場活力。
新修訂的《種子法》于 2022 年 3 月正式施行,為我國種業發展提供了法律制度支持,進一步完善了種子行業發展體系。新《種子法》完善了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針對當前品種創新力弱、品種同質化程度高、對新性狀研發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等問題,新法規定派生品種在進入市場流通前,需要征得原始品種所有人的同意,鼓勵種子企業進行原始創新。
2、種子產業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
種子產業內部各相關環節之間的關聯關系更加密切。越來越多的種子公司向集研究、開發(育種)、生產、加工(制種)、銷售等環節于一體的大型種子公司發展,同時種子公司經營品種與業務范圍也更加多元化。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大型種子公司在種子經營上都采用以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種子為主、兼營其他多種作物種子的經營模式。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既可保證種子公司主營品種在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甚至是壟斷地位,又可使其次要經營品種擁有一定市場聲譽,同時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明確其未來業務開發方向。
3、種企研發能力不斷增強
計劃經濟時代,由于育種活動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院所,種子企業整體育種熱情不高,參與度較少,也不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和科研人才與農業科研院所展開深入合作,因而中國種業研發成果及新品種的推廣一直較少。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自 2000 年《種子法》頒布后,脫離計劃經濟體制的我國種業及種子公司,逐步走上了自主研發育種,集“育、繁、推”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道路。
4、數字種業建設加速推進
按照“提升平臺智能服務水平,輔助種業各方決策判斷”總體目標,不斷強化種業大數據平臺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分析功能。啟動種業大數據平臺數據綜合治理工作,構建主體數據倉庫與智能化服務框架,為數據共卒與智能服務奠定基礎,有效提升種業管理與服務能力。開發并上線全國種業投訴舉報平臺,完成種子產供需調度系統改造升級,加快 DNA分子檢測技術研發應用,5種主要農作物、29種非主要農作物指紋數據庫構建加快推進。利用遙感技術開展玉米制種基地監測試點,強化信息化監管手段運用,探索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對試點制種基地開展全覆蓋監測.打擊套牌侵權等非法制種行為、為整治種業侵權行為開辟一條新的技術路徑。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種業投資戰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種業投資戰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種業投資戰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共九章,包含國內種子上市企業發展情況分析,中國種子非上市企業運營分析,2025-2031年中國種業趨勢預測及趨勢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