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我國航運事業在政策監管的推動下,正經歷深刻的轉型和升級,在全球經濟承壓的大背景下整體呈現穩定向好的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動了對外貿易和內需的擴大,從而增加了對水上運輸的需求;疊加航運市場波動,航運企業為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性,主動報廢老舊船舶并引進新船,以滿足高效率、高環保的市場需求。而新船的運載能力往往更強, 2024年1-5月,中國航運貨運量達38.6億噸,同比增長7%;其中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3億標箱,同比增長8.8%。航運客運量達1.0億人,同比增長6.7%。
關鍵詞:航運、水運、集裝箱船運
一、航運行業概述
廣義上,航運表示通過水路運輸和空中運輸等方式來運送人或貨物。但是現在通常用“空運”代表航空運輸,“航運”則單指水上運輸,是指以船舶為載運工具,通過水上航道,在港口之間運送旅客或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一般來說水路運輸所需時間較長,但成本較為低廉,且單次航程能運送大量貨物,而空運和陸運單程負載數量則相對較少。因此在國際貿易上,航運是較為普遍的運送方式。
航運按運輸區域分類可分為內河航運、沿海航運以及遠洋航運。內河航運指在河流、湖泊等內陸水域進行的運輸活動;沿海航運指在沿海海域進行的運輸活動,通常不涉及遠洋航行;遠洋航運指跨越大洋,連接不同大洲或國家之間的運輸活動。按運輸對象可分為貨物航運和旅客航運,其中貨物運輸還可分為包括散貨航運(如煤炭、礦石等)、原油航運、集裝箱航運等。
我國航運事業的起源可追溯到人類文明的初始時期,距今約7000年前,中國原始居民已經學會制造木筏和獨木舟,開啟了沿海島嶼間的海上交通模式。唐朝時期,我國對外交往空前繁榮,中日航線開通,中外商船頻繁往來于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之間。同時,伴隨著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清朝時期,我國實施海禁政策,閉關鎖國,嚴重阻礙了中國航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中國開始組建自己的船隊。1965年,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輪“東風號”試航成功并投入使用,標志著中國在遠洋運輸和船舶制造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1979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航運業開始逐步市場化。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航運市場,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航運合作關系,推動了中國航運業的國際化進程。2001年,我國下發了《關于航運業結構調整的意見》的通知,提出要實現航運業四化,即船舶大型化、船隊專業化、企業經營集約化、內河船舶標準化,使航運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抵御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同年,我國正式加入WTO,為滿足WTO的要求,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并自2002年1月1日起實施。2006年,航運被列為國家保持絕對控制權的7個戰略產業之一,行業進入高速成長期。2021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十四五”時期,水運行業要緊緊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對標“四個一流”,以國家高等級航道和主要港口為主體,重點在“補齊短板、促進融合、提升服務、強化創新、綠色轉型、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著力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創新驅動轉變,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航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未來發展潛力報告》
二、航運產業鏈
航運產業鏈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涉及多個環節和參與者。產業鏈上游包括船舶與集裝箱等運輸設備的設計、制造、維修,礦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的生產、采購,以及柴油、汽油等運輸所需的燃料供應。其中運輸設備生產原材料以鋼材為主,配套設備包括動力主機、艙室設備和甲板機械、通信導航系統、電力電氣設備、錨鏈、大型鑄鍛件等。產業鏈中游主要為船舶及港口運營廠商,還包括航線開拓、安全管理、航運保險、航運金融等協同發展產業。產業鏈下游應用于石油化工、汽車制造、能源電力、房地產開發、食品工業、紡織業等多個領域,終端服務于消費者以及相關需求企業。
三、航運市場現狀
近年來,全球航運市場震蕩起伏,且資本市場對航運業的信心略有不足,企業經營面臨一定的市場壓力。我國航運事業在政策監管的推動下,正經歷深刻的轉型和升級,在全球經濟承壓的大背景下?整體呈現穩定向好的發展趨勢。部分航運企業正通過開發新的貨源、?選擇綠色、?節能、?環保的船型以及內外貿兼營船型等方式,?提高競爭力并多元化選擇,實現降本增效,有助于航運企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為航運業帶來了創新的可能性。同時,行業相關政策還鼓勵海運企業加快兼并重組,助力企業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增強整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在相關政策支持下,行業內龍頭企業加快資源整合,擴大市場份額,搶占高端市場,部分小規模承運企業生存空間被逐步壓縮,船隊結構被進一步優化。2023年,中國水上運輸船舶數量為11.83萬艘,同比下降2.95%。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動了對外貿易和內需的擴大,從而增加了對水上運輸的需求;疊加航運市場波動,航運企業為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性,主動報廢老舊船舶并引進新船,以滿足高效率、高環保的市場需求。而新船的運載能力往往更強,從而帶動運輸量的提升。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運輸船舶數量逐年下降,但2023年中國航運貨運量達到93.7億噸,首次突破90億噸大關,同比增長9.5%;全年完成營業性客運量2.58億人次,同比增長121.6%。2024年全球經濟持續復蘇,航運市場實現常態化運行。2024年1-5月,中國航運貨運量達38.6億噸,同比增長7%;其中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3億標箱,同比增長8.8%。航運客運量達1.0億人,同比增長6.7%。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航運中心向中國轉移,亞洲地區經濟貿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亞洲航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國際航運資源向亞洲地區進一步集聚,其重心正在向東亞,尤其是向中國轉移。同時,我國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動航運企業的治理結構完善、發展理念轉變以及技術與服務的創新。《“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政策不僅優化了國際海運航線網絡布局,還提高了中韓陸海聯運效率,推動了中歐陸海快線的健康發展。此外,政策還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旨在建設一個更綠色、更智能的航運系統。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順應世界經濟中心東移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港口群為依托的三大國際航運中心,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也得到顯著提升。2024年1-5月,中國航運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86.32億元,同比增長7.2%。
四、中國航運發展趨勢研判
中國航運事業的發展趨勢呈現出積極向好的態勢,這主要得益于全球經濟的復蘇、國際貿易的增長以及國內政策的支持。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航運建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疊加“新基建”等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我國航運市場有望快速恢復活力,成為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1、運力供給結構持續優化
未來,中國航運企業將不斷優化運力結構,提升船舶大型化、專業化水平。通過淘汰老舊船舶、引進新船等方式,提高船隊的整體運載能力和運營效率。此外,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國家環保政策的不斷深入,綠色航運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航運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航運企業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綠色航運發展。通過采用清潔能源、優化航線規劃、加強碳排放管理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航運企業還注重可持續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行業的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2、加快技術創新,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行業規范不斷完善,為航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行業創新和升級,成為推動航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中國航運企業將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優化航線規劃,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轉型,航運企業將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市場競爭力。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航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未來發展潛力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航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未來發展潛力報告
《2025-2031年中國航運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未來發展潛力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兩岸海運運行分析,國內航運生產廠商競爭力分析,2025-2031年中國航運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