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交通運輸部統計,2022年,我國累計新增了2條城市軌道線路;結合全國新增全自動運行城軌交通線路情況看,全年我國同樣也累計新增了2條線路,分別為深圳的14號線及16號線。這意味著,2022年,我國新增開通的城市軌道線路均屬于全自動運行系統FAO下包含的自動化城市軌道線路,智慧城市軌道建設成為國內城市目前城軌交通線路建設投資的主流,全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不斷提速。截至2022年底,我國開通了全自動運行系統城軌交通線路的城市共計達15個,基本以北京、上海、天津、寧波、南寧、濟南等一二線城市為主;全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累計達到716.83公里,占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規模的6.97%。我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市場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關鍵詞:智慧城軌、城軌云、城市軌道交通規模、全自動化運行城軌線路
一、城市交通運輸壓力大,城市智慧化建設持續推進
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全國城鎮居住總人口不斷上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65.22%,同比增加0.5個百分點,全國城鎮居住總人口數量達9.21億人,較2018年增加了0.56億人,累計增長率達1.59%。
城鎮居住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導致我國城鎮交通運輸壓力日益增長,城市交通擁擠問題加速凸顯。據交通運輸部數據,在疫情發生以前,2019年我國城市交通客運總量便已達1279.17億人;2023年1-5月,全國城市交通客運規模達373.9億人,同比增長14.8%。隨著國民生產生活恢復,社會經濟增速將逐步復蘇,全國城鎮化建設工程也將逐步步入下半場,城市交通網絡建設重要性將不斷提升。
面對日益增長的城市交通壓力,公交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方式對于居民出行而言均存在較大限制。為保障城市居民出行暢通、城市交通運轉順暢,我國借鑒國外經驗,通過多年實踐,發現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速度快、班次密、安全舒適、準點率高、全天候、運費低和節能環保等優勢,可極大程度上幫助中心城市緩解城市交通擁擠問題,同時也符合我國“雙碳”發展戰略理念。因此,隨著城市化進程持續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成為我國城市交通建設的中心領域,全國城軌交通網絡建設加速推進。
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推進下,全球逐步邁入新一輪科技改革階段,社會、產業均面臨極高科技變革挑戰。在我國城鎮化進程推進過程中,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適合人民居住的城市社區,中央強調要加強新一輪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與運營中的實踐、運用,讓城市更互聯、更高效、更智能。智慧城市建設因此成為推動我國城市發展、社會經濟增長的戰略發展方針,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加速落地,并呈現建設成果逐步向區縣和農村延伸的趨勢。據統計,2022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發展規模已達到25萬億元,較2017年累計增長33.03%。
交通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生長”脈搏,城市交通網絡的建設成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推進的關鍵。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智慧城市交通網絡的建設完善成為城市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重要一環,社會關注度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智慧交通市場規模已達3519.8億元,較2018年累計增長24.79%。未來,我國智慧交通建設力度將持續加大,2023年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367億元左右,將持續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供社會推動力。
二、城軌云持續賦能行業發展,國內智慧城軌建設項目加速推進
1、城軌交通建設穩步推進,開通運營線路不斷增加
為助力城市發展,減緩城市交通運輸壓力,我國一、二線城市甚至于部分有實力的三線城市,均積極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落地,全國城軌交通開通城市不斷增加,城市軌道運輸能力不斷提升。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3年1-5月,我國新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通城市軌道交通,全國累計新增2條城軌交通線路、4段城軌交通區段,分別為紅河州滇南中心城市群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大連地鐵5號線、重慶地鐵9號線二期、重慶地鐵10號線二期、北京地鐵昌平線南延一期及重慶地鐵5號線北延段。截至2023年5月底,我國31個省份和建設兵團中,共計有54個開通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的城市,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累計開通運營數量達292條。
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3年1-5月,我國新增68.8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截至2023年5月底,全國城軌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累計達10356.25,較2019 年末累計增長了11.38%。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運營規模與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關,因此,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市開通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較多,全國城軌交通網絡集中分布在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等城市集中區域。
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仍處于加速完善階段,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為促進城市群、都市群經濟圈的建設發展,我國各城市在推動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與高鐵、城際等軌道交通網絡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同時,均在積極接觸周邊城市,通過加強交流,極力促進相互間城軌交通網絡的融合性建設,全力推動城市經濟圈軌道交通網絡的建設,持續促進城市經濟運行發展效率提升,助力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2、智慧城軌成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重心,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智慧城市軌道交通指通過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衛星通信等新興信息技術,構建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系統,以達到全面感知、深度互聯和智能融合乘客、設施、設備、環境等實體信息的目的,實現城軌交通線路車輛的自動駕駛和城軌交通服務站點的無人化或者是少人化服務,是一種融合高新技術的創新型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服務模式。據《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系統技術指南》,在軌道交通線路自動化運營程度的5個等級中,GOA2屬于半自動列車運行線路,全自動運行系統FAO包含自動化等級GoA3(有人值守下的自動化運行)和GoA4(無人值守下的自動化運行)。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逐步推進,全國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進程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據統計,2022年我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市場規模已達360億元。同時據市場預測,未來三年內,我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市場將仍保持20%的發展增速,預計到2026年,全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市場規模將達到791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規模的迅速擴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高質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信息系統向網聯化、協同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成為我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未來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特別是針對城軌車站業務系統設備部署分散、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低、業務流程融合協同效率不足,智能化綜合管控提升難等問題,依托數字可視化模型、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究以數據為核心構建車站人、機、物等要素的全面互聯,成為實現城軌車站綜合業務、復雜專業系統集成的運營管理優化和效率提升,推動城軌車站實現數字可視化、業務協同化、管理智慧化的關鍵。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經營管理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交通運輸部統計,2022年,我國累計新增了2條城市軌道線路;結合全國新增全自動運行城軌交通線路情況看,全年我國同樣也累計新增了2條線路,分別為深圳的14號線及16號線。這意味著,2022年,我國新增開通的城市軌道線路均屬于全自動運行系統FAO下包含的自動化城市軌道線路,智慧城市軌道建設成為國內城市目前城軌交通線路建設投資的主流,全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不斷提速。截至2022年底,我國開通了全自動運行系統城軌交通線路的城市共計達15個,基本以北京、上海、天津、寧波、南寧、濟南等一二線城市為主;全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累計達到716.83公里,占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規模的6.97%。
我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市場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亟待數字、智能化升級,以達到助力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工程順利推進、促進國民經濟高效發展的目的。因此,2023年以來,我國仍加速穩步推進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建設工程實施,如2023年6月24日蘇州GOA3級全自動化城軌交通線路11號線正式開通運營,使得全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持續推動行業發展。
3、城軌云研發應用力度增加,云服務持續助力智慧城軌交通建設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呈現出線路里程長、開通城市多、車站數量多、配屬車輛多、客流密度大、運輸制式多等特點,行業所面臨的大量信息及時處理問題日益凸顯。疊加民眾對城軌出行的服務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模式的變遷與發展,因此,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智慧化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已逐漸從早期的試點化進行管理云和單專業云建設,發展到如今的多專業云和線網級城軌云。城軌云已成為我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的重要基礎性技術,是目前發展階段賦能智慧城軌發展的必然選擇。據統計,2022年,我國城軌云市場規模達16.3億元,較2020年累計增長52.6%;2023年,全國城軌云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8.9億元左右。隨著城軌云技術研發及市場發展,將持續助力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經營管理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經營管理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經營管理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共八章,包含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區域布局現狀分析,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代表性企業案例分析,中國智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前景預測與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