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氧化碳的危害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O2,化學式量為44.0095,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或無色無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占大氣總體積的0.03%-0.04%)。
二氧化碳排放過量會造成溫室效應與海水酸化問題。
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高,會讓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繼而引發一系列人類不可承受的天災。近幾年,全球氣溫變暖導致的災難性后果肉眼可見,全球范圍內頻頻出現幾十年難遇、百年難遇的洪澇干旱,暴風、冰雪、極寒酷熱天氣。
海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并且通過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緩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上升趨勢。但是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不斷增加,二氧化碳不斷溶于海水中,最終使得海水的PH值降低。這對海洋生物特別是甲殼類、無脊椎生物的生存有威脅。海洋是地球生物的氣源,海洋酸化作為溫室氣體引發的又一個環境問題,海水酸化不僅可能引發海水化學組分發生變化,還可能改變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鏈,甚至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節能環保行業市場經營管理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二、二氧化碳全球排放情況
2018年全球碳排放開始下降,2018年11月歐盟通過了《歐盟2050戰略性長期愿景》,要求歐盟從能源、建筑、交通、土地利用、農業、工業、循環經濟等多方面入手,推動歐盟全面降低碳化發展。2020年全球疫情影響下,碳排放量減少5.9%,碳排放為320.79億噸。2020年中國發布“30·60” 雙碳目標的之后,日本、英國、加拿大、韓國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到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政治承諾。日本承諾,將此前2050年目標從排放量減少80%改為實現碳中和。英國提出,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2050年實現碳中和。加拿大政府也明確提出,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做出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球碳減排迎來拐點。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各國解除封鎖,2021年飆漲的天然氣價讓燃煤發電強勢復蘇,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回彈,疊加惡劣天氣、能源市場震蕩等,這些因素都推高了碳排放量。2021年碳排放量為338.84億噸,同比上漲5.6%。
2015-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增速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整理
從各地區碳排放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碳排放量大國均位于亞太地區,亞太地區碳排放遙遙領先且呈上升趨勢。2021年亞太地區碳排放量為177.35億噸,較2020年上漲5.3%;北美地區、中南美地區碳排放呈下降趨勢,2021年碳排放量分別為56.02億噸、12.13億噸。
2015-2021年各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
其中亞太地區碳排放量占比為52%,其次分別為北美、中南美、歐洲,碳排放量占比分別為17%、4%、11%。
2021年各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百萬噸)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整理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名國家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伊朗、德國、韓國、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其中中國、印度是人口大國,碳排放分別為105.23億噸、25.53億噸;美國碳排放為25.53億噸,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名國家(百萬噸)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整理
從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看,中國碳排放量全球第一,中國、美國、印度占全球的碳排放量比重過半。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名國家占比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整理
具體到國家碳排放量來看,中國、美國、印度是全球碳排放前三位國家,排放量遠超其他國家,但碳排放走勢有所不同。中國、印度的碳排放量逐年上升;美國的碳排放呈下降趨勢。
中國與印度工業發展相較美國起步較晚,目前,美國已經發展成為發達國家,而中國與印度仍是處于發展中國家,因此經濟發展仍需要大量的煤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在增長。中國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印度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承諾,將在2070年前實現凈零碳排放。而美國已逐漸調整能源結構,早在2007年便實現碳達峰,碳排放量已進入下降通道。
2015-2021年中國、美國、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
資料來源:BP、智研咨詢整理
三、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措施
減少碳排放,可以遏制全球溫室效應,減緩海水酸化問題。各國紛紛開始了加快對可再生能源和綠色能源的研究和使用,促進世界經濟向綠色經濟和持續可發展的經濟形勢方面轉變。隨著全球能源轉型,CCUS技術在亞太國家的發展勢頭也日益強勁。2022年我國首次將大型CCUS項目納入“十四五”規劃;日本在已有的支持CCUS合作項目的聯合信貸機制基礎上,啟動亞洲CCUS網絡,以扶持CCUS項目和促進知識共享;澳大利亞宣布將進行監管改革,為CCUS項目和集輸中心提供資金支持,其中包括首個財政激勵措施,以推動在亞太地區建立專門的碳交易市場,控制碳排放量勢在必行。
控制碳排放量措施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2-2028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報告
《2022-2028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報告》共七章,包含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投資機遇,電子廢棄物回收投資機遇,2022-2028年節能環保領域投資前景展望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