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銀行是指運用先進科技成果和銀行經營管理經驗,高效配置資源,敏銳洞察引領客戶需求,并做出靈活快速反應的一種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業形態。智慧銀行可以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安全的服務,包括智能網點、移動銀行、智能投資理財、智能風控、智能支付等功能。科技是銀行智慧化發展的關鍵驅動力。2023年以來,六大國有銀行持續加力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投入金額較2022年均有所增加。各銀行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六大國有銀行金融科技投資總額達到1228.22億元,同比增長5.38%。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投資規模超過200億元,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投資規模在100-120億元區間。
一、定義及分類
智慧銀行是指運用先進科技成果和銀行經營管理經驗,高效配置資源,敏銳洞察引領客戶需求,并做出靈活快速反應的一種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業形態。智慧銀行可以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安全的服務,包括智能網點、移動銀行、智能投資理財、智能風控、智能支付等功能。
二、行業政策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智慧銀行行業相關政策,旨在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和銀行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促進金融行業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例如,2024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提出銀行、支付機構和清算機構要加強合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持續完善移動支付服務,優化業務流程,豐富產品功能,擴大受理范圍,充分考慮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需求,做好適老化、國際化等服務安排,提升移動支付各環節的友好度和便利性。
三、發展歷程
近年來,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前沿技術,已經有多家銀行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智慧銀行網點。當前,國內智慧銀行發展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智慧銀行涌現出“5G+智慧銀行”等新模式,大幅提升了銀行業務離柜率。
四、行業壁壘
1、資金壁壘
智慧銀行的建設和運營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從技術研發、系統升級、硬件采購,到數據中心的建立和網絡安全防護,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種高成本投入對于新進入者而言,無疑構成了巨大的資金壁壘,限制了智慧銀行產業的競爭與發展。
2、技術壁壘
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核心,關系著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穩定,國家對于金融產品和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要求極高。因此,智慧銀行企業對軟件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很高,智慧銀行行業內的品牌聚集效應較大,具有較強的應用特性,應用積累顯得極為重要。智慧銀行行業內發展時間長、技術領先、用戶基礎好的軟件開發企業具有先發優勢,并可以取得較高的利潤水平,保證對研發和客戶維系的持續投入。因此,新進入智慧銀行的企業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
3、人才壁壘
智慧銀行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極高。它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技能的IT人才,還需要熟悉銀行業務流程、具有創新思維和風險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使得智慧銀行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面臨挑戰,形成了顯著的人才壁壘。
五、產業鏈
1、行業產業鏈分析
智慧銀行產業鏈包括三層,基礎層、智慧銀行解決方案以及垂直應用層。基礎層是智慧銀行產業的基礎,包括人工智能、云服務、大數據、IT監控等軟硬件設備,為智慧銀行提供技術支撐;智慧銀行解決方案層是智慧銀行產業的核心,是面向銀行需求而形成軟硬件產品或解決方案;垂直應用層是建設智慧銀行的主體實施者,主要為各銀行機構。



















2、行業領先企業分析
(1)廣電運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電運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聚焦金融科技和城市智能兩條主線,布局算法、算力、數據、場景四大人工智能要素協同發展,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以aiCore System數字底座為核心,以“智能終端+大數據”的路徑實現價值閉環,構筑萬物互聯的數字經濟生態。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廣電運通運維服務及其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4.32%至23.64億元;智能設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4%至15.2億元;軟件開發及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3.26%至8.23億元。
(2)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產品與服務提供商,聚焦金融行業,側重資本市場業務,主要面向證券、基金、銀行、期貨、保險資管、信托、私募、企業金融、保險、金融基礎等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根據產品或服務的類型,公司將經營活動劃分為財富科技服務、資管科技服務、運營與機構科技服務、風險與平臺科技服務、數據服務業務、創新業務、企金&保險核心與金融基礎設施科技服務以及其他業務等八大板塊。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恒生電子資管科技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23%至7.22億元;運營與機構科技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6%至5.52億元;財富科技服務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6.94%至5.49億元。
六、行業現狀
科技是銀行智慧化發展的關鍵驅動力。2023年以來,六大國有銀行持續加力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投入金額較2022年均有所增加。各銀行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六大國有銀行金融科技投資總額達到1228.22億元,同比增長5.38%。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投資規模超過200億元,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投資規模在100-120億元區間。
七、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產業政策支持
智慧銀行行業作為國家戰略發展中重要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得到了國家的重點發展和大力扶持,為了促進智慧銀行發展,國家頒布了《湖北省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協同做好不動產“帶押過戶”便民利企服務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在投融資、稅收、產業技術、收入分配、人才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扶持和保障。
(2)技術進步帶動智慧銀行發展
智慧銀行行業具有系統規模大、技術更新快、前后承接性強等特點,近年來,隨著社會認可度的逐漸提高,信息技術已經從一種輔助工具逐漸發展成為智慧銀行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式,新型開發理念和技術不斷涌現,推動了智慧銀行的快速發展。隨著“云概念”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實現了對各種現有技術和服務的有效支持,使得智慧銀行的功能和性能更加完善,推動了智慧銀行的持續發展。
(3)市場前景廣闊
良好的經濟環境、積極的政策引導以及強勁的內部需求促進了中國智慧銀行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政府、金融、電信、能源、企業等行業用戶越來越重視利用信息化手段來提升業務與管理水平、核心競爭力和經營效益,智慧銀行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投資逐年攀升。隨著“十四五”計劃的逐步實施,我國智慧銀行市場將啟動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未來智慧銀行企業面臨重大的市場機遇。
2、不利因素
(1)技術升級成本較高
由于智慧銀行行業具有技術更新快、生命周期短、技術升級換代頻繁的特點,需要智慧銀行企業準確把握技術發展趨勢,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提升服務水平,才能抓住市場機遇,滿足市場需求,保持自身的競爭力。但技術更新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資金不足往往成為眾多智慧銀行企業面臨的瓶頸,制約了智慧銀行行業整體的發展。
(2)勞動力成本上升
根據智慧銀行行業的產品特性和經營模式,智慧銀行建設后通常需要進行一定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如備份管理、數據恢復管理、監控管理等,而人工成本在維護成本中的占比較高。同時,智慧銀行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發人員及相關費用支出增加。隨著工資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有加速上升的趨勢,許多企業面臨著較高的人力成本壓力,從而削弱了智慧銀行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
(3)高端人才缺乏
近年來,科技的蓬勃發展推動了智慧銀行行業的快速集聚與產業整合。在此背景下,下游客戶對智慧銀行廠商的研發實力及產品管理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然而,智慧銀行企業普遍面臨高端人才匱乏的困境,尤其是缺乏具備高素質的應用研發人員,以及經驗豐富的生產管理人員。這一現狀若得不到有效改善,或將成為制約我國智慧銀行產業發展進步的一大難題。
八、競爭格局
目前,我國智慧銀行市場頭部廠商競爭較為穩定,總體而言競爭較為溫和。從企業營業收入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廣電運通、恒生電子、宇信科技、信雅達、銀之杰、中科金財、雄帝科技、恒銀科技、匯金科技、御銀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71.18億元、41.88億元、23.51億元、12.76億元、6.47億元、5.33億元、3.2億元、2.57億元、0.69億元、0.51億元。
九、發展趨勢
隨著AI、5G通信、區塊鏈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迅猛發展與深度融合應用,智慧銀行領域的金融服務流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地優化與重塑。同時,隨著智慧銀行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度融合,智慧銀行正逐步拓展其服務邊界,打造多元化、精細化的服務場景,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與生活服務產品。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研判2024!中國智慧銀行行業產業鏈圖譜、政策匯總、重點企業分析及未來前景:智慧銀行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為銀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圖]](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330/99d4e8a78387e45474dcca8da0b56041c69dec09.png?x-oss-process=style/w320)
研判2024!中國智慧銀行行業產業鏈圖譜、政策匯總、重點企業分析及未來前景:智慧銀行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為銀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圖]
智慧銀行是指運用先進科技成果和銀行經營管理經驗,高效配置資源,敏銳洞察引領客戶需求,并做出靈活快速反應的一種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業形態。智慧銀行強調跳出網點作為單一渠道進行管理的窠臼,從全渠道整合、客戶關懷和智能洞察、大數據、社區化等維度對網點定位和發展進行規劃和實施。集成傳統渠道與電子渠道,優化渠道與流程服務,在客戶真正需要時提供有效服務。同時強調“社交參與”。如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獲取客戶需求、加強客戶服務與產品營銷,將客戶服務從單一網點延伸至社交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