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3
我國科學家首次報道自然殺傷細胞失去抗腫瘤功能關鍵機制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在抗腫瘤免疫治療中發揮著主要作用。然而在腫瘤微環境中,NK細胞的抗腫瘤功效被顯著抑制,絕大部分晚期腫瘤都無法被NK細胞消滅。一般情況下,NK細胞誘導腫瘤細胞毒性需要先與其靶細胞接觸并建立溶解性免疫突觸。既往研究表明,細胞膜突起可能是免疫突觸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國科學家發現肝臟的神經保護作用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全球性的公共醫療和社會經濟問題,具有病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點。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000萬人遭受創傷性腦損傷,而中國的TBI患者絕對數量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瘤不穩定性的標志物和風險分層模型
顱內動脈瘤是導致非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中國人群中的影像學檢出率約為7%,但超過2/3的顱內動脈瘤是通過體檢等方式發現的未破裂顱內動脈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
科學家構建兔發育的形態學和分子圖譜
由于小鼠的易實驗性和強遺傳性,其一直是生物醫學研究中使用廣泛的動物模型。但是,胚胎學研究發現,小鼠早期發育的許多方面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從而使有關人類發育的推論復雜化。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構建了兔發育的形態學和分子圖譜。
科學家揭示原發性和轉移性實體瘤的泛癌全基因組差異
腫瘤轉移性擴散涉及腫瘤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中分離、遷移、二次組織定植和生長的多步驟過程。分析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并量化它們對治療耐藥性的影響有助于研究和利用治療干預措施,建立更有效、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心理壓力加劇腸道炎癥的分子機制
炎癥性腸病 (IBD) 是一種與消化系統相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分為兩種主要疾病類型: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由于病因不清,目前IBD只能以緩解癥狀作為長期治療手段。前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心理壓力可誘發加重IBD病程,但是壓力應激加重IBD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科學家揭示IgA腎病的致病信號通路和潛在藥物靶點
IgA腎?。↖gAN)是一種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由IgA免疫球蛋白在腎小球異常沉積而得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IgAN的致病信號通路和潛在藥物靶點。
科學家繪制成人乳腺組織單細胞和空間基因組圖譜
成年人類乳腺組織主要由錯綜復雜的上皮導管和小葉組成,它們被嵌入在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中。過去研究大多集中在上皮組織,非上皮細胞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研究團隊繪制成年人類乳腺細胞圖譜。
我國科學家實現猴胚胎體外培養從囊胚到早期器官發育
靈長類動物在妊娠期的第3-4周有原腸運動、器官發生等里程碑事件。目前對這個時期的胚胎發育過程了解有限。昆明理工大學等研究人員實現了從囊胚到早期器官發生的猴胚胎體外發育。
我國科學家開發活細胞蛋白質穩定性光遺傳學控制技術
活細胞蛋白質操縱方法是生命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對蛋白質豐度進行精確地時間和空間控制的光遺傳學工具在研究各種復雜的生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華東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活細胞蛋白質穩定性光遺傳學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