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2
我國科學家發現力學信號有助于引導神經元精準連接
神經元的軸突需要精確連接到靶位點形成突觸,是神經網絡系統構建的結構基礎。軸突如何高效、準確地定位靶細胞從而形成突觸始終是神經科學的研究重點。
我國科學家開發特異識別帕金森病關鍵致病蛋白的新型示蹤劑
α-突觸核蛋白(α-syn)的病理性聚集是帕金森病(PD)、多系統萎縮(MSA)、路易體癡呆(DLB)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鍵致病蛋白和病理學標志,是PD等突觸核蛋白病的精確診斷和早期診斷的重要靶點。
我國科學家發現PD-L1蛋白調節因子
PD-L1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志物之一。靶向PD-1/PD-L1免疫檢查點具有廣譜抗腫瘤效果,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響應抗PD-1/PD-L1免疫療法,且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療后發生獲得性耐藥。
我國科學家揭示青光眼發病重要機制
青光眼是全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能夠引發視網膜節細胞凋亡、視神經軸突進行性喪失,但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近期,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研究團隊在“腸-視網膜”軸調控青光眼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國科學家發現膿毒癥引起認知障礙的新機制
膿毒癥腦病是指非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膿毒癥引起的彌漫性腦功能障礙,是膿毒癥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特征表現為認知功能和意識狀態的改變,包括注意力下降、昏睡、譫妄和情緒異常等。既往研究發現,單胺類神經遞質紊亂可能是導致患者認知障礙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膿毒癥腦病患者腦中,同樣作為認知功能執行者的膽堿能系統改變卻鮮為人知。
我國科學家利用單細胞空間轉錄組揭示獼猴大腦皮層的細胞類型
闡明大腦皮層的細胞類型組成對于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利用單細胞空間轉錄組揭示獼猴皮層的細胞類型。
科學家利用高分辨率可視化人體細胞翻譯動態揭示抗癌藥物作用機理
核糖體是細胞內的最豐富細胞器之一,負責將mRNA翻譯為蛋白質,是很多小分子藥物的作用靶點。核糖體在體外已得到廣泛研究,但其在人體細胞翻譯活躍過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辨率可視化的人類細胞翻譯動態揭示抗癌藥物作用機理。
科學家利用大規模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青光眼風險位點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是一種高度遺傳相關的人類疾病。過去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為最常見的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確定了100多個風險位點。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院伯格霍夫醫學研究所利用大規模、多特征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了數百個青光眼風險位點。
科學家揭示小鼠胚胎器官形成初期的時空轉錄圖譜
胚胎正常發育需要基因表達的時空調控。單細胞技術的發展使研究早期胚胎調控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如對小鼠胚胎發育過程中多數細胞狀態的詳細分子定義。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機構揭示小鼠胚胎器官形成初期的時空轉錄圖譜。
美國婦科腫瘤學會報道子宮內膜癌領域兩項關鍵臨床試驗取得重要進展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于圍絕經期和絕經后女性,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子宮內膜癌中20%~30%屬于“MSI-H/dMMR”(微衛星不穩定性高/錯配修復缺陷)亞型患者,因此成為了免疫治療重點突破的婦科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