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6
科學家發現與纖維肌痛相關的潛在神經機制
纖維肌痛(FM)是一種難以診斷和治療的神秘慢性疼痛疾病,以全身反復出現的廣泛性疼痛為特征,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郁、焦慮等問題,其病因仍然不為人知。近期,波鴻魯爾大學與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參與疼痛處理的某些大腦區域在FM患者中功能異常。
科學家發現治療高級別腦膠質瘤的新途徑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起源于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通過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膽固醇攝取的代謝重編程,是包括高級別腦膠質瘤(HGG)在內的腫瘤細胞保持快速生長的一種方式,因此,LDL受體(LDLR)或可成為腫瘤治療干預的潛在靶標。
我國科學家提出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理論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為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減弱等,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尚無有效治療AD的手段,對于其致病機制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家族遺傳性AD的研究。
我國科學家提出藥物設計新方法
化學動力學療法(CDT)通過對失調的腫瘤自由基穩態的特異性調控,為選擇性和邏輯性癌癥干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的CDT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典的芬頓(Fenton)或哈伯·韋斯(Haber-Weiss)化學反應將內源性過氧化氫(H2O2)轉化為劇毒的羥基自由基,導致它們的抗癌效果受到極大的限制。
科學家在癌癥如何逃避免疫系統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新加坡國立癌癥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多家學術機構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了癌癥如何逃避免疫系統后在體內轉移的機制,并探索了抑制這一危險機制的可能性。該研究對開發癌癥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科學家揭示促進肝再生的雙向潛能肝臟祖細胞
肝臟嚴重損傷且當肝臟細胞介導的再生功能無法發揮時,膽汁上皮細胞(BECs)具有轉分化為功能性肝臟細胞的潛力。這些具有組織干細胞潛能的BECs及其轉分化機制仍待研究。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了促進肝再生的雙向潛能肝臟祖細胞。
我國科學家揭示利用骨髓涂片診斷和分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深度學習算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致命的髓系惡性腫瘤。骨髓涂片的細胞形態檢測是髓系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重要標準之一。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功能性膽管樹類器官并動態揭示其代謝組學特征
膽管樹網絡對于肝臟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功能性生物工程肝可有效改善肝移植物供體不足導致的治療短缺,在肝衰竭替代治療領域極具應用前景。然而,目前有關于生物工程肝的研究大多缺少功能性膽管樹網絡結構,這導致用于移植的生物工程肝無法將肝細胞代謝廢物和膽汁成分排出,從而再次導致嚴重的肝組織損傷,極大降低移植成功率。
我國科學家揭示Syt3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和神經功能恢復中的作用
突觸結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屬于鈣離子(Ca2+)依賴性突觸囊泡膜蛋白家族中的一員,其在大腦中高度富集并在囊泡融合及膜轉運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科學家已在哺乳動物中鑒定出17種突觸結合蛋白亞型(Syt1-Syt17)。
2023-2029年中國醫療O2O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
《2023-2029年中國醫療O2O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共十章,包含中國醫療O2O行業重點企業布局案例研究,中國醫療O2O市場前景預測及發展趨勢預判,中國醫療O2O投資戰略規劃策略及建議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