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8
我國科學家利用人多能干細胞衍生的類器官構建藥物性肝損傷模型并篩選抗肝纖維化化合物
由于種間差異,依賴動物試驗來預測藥物的臨床療效、毒理學等,會造成難以避免的預測偏差,最終導致大量藥物開發失敗。因此,開發能夠準確評估和預測候選藥物對人肝組織毒性和療效的體外肝臟細胞模型迫在眉睫。源于人多能干細胞的人肝臟類器官(HLO)為此提供了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食蟹猴全腦分區轉錄組圖譜
隨著轉錄組學和神經影像學的發展,融合大腦基因表達的多模態人腦圖譜數據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相關數據仍積累較少。北京大學研究團隊繪制出食蟹猴全腦各個分區的轉錄組圖譜,開展獼猴大腦皮層解剖結構特征的基因表達分析。
科學家揭示自閉癥譜系障礙個體差異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一個大型的神經影像數據集,確定了腦功能性網絡連接的三個潛在維度(語言能力、社會影響、重復刻板行為)。通過這些維度,他們預測了ASD行為的個體差異,并得到了驗證。對三個維度進行聚類,研究人員定義了ASD四個亞群。
我國科學家構建哺乳動物細胞中多基因表達比例控制的轉錄調控系統
多基因表達比例控制在蛋白質復合體功能和多基因誘導的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都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對內源基因的表達比例控制可以探究誘導多能干細胞的設計原理、蛋白比例失衡引起的疾病治療策略等;而對轉基因系統的多基因表達比例控制,可實現對病毒樣顆粒等下一代疫苗技術的優化。
研究人員開發焦慮癥血液檢測法
焦慮是神經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目前,通過與患者談話,醫生可以開具一些治療藥物。然而,這類精神藥物通常會導致患者產生依賴,甚至成癮,并可能導致其他更多問題。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更個性化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科學家發現脊髓刺激可改善卒中后手臂活動能力
腦卒中會破壞運動皮質區域發送給脊髓的下行指令,從而導致手臂和手部的永久性運動缺陷。然而,由于腦卒中屬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故位于損傷下方,控制運動的頸椎脊髓回路仍保持完整,并可能通過神經外科技術恢復運動能力。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微流體3D血腦屏障模型
血腦屏障(BBB)破壞與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體外BBB模型有利于研究BBB轉運機制及其對外部應激事件的響應。但到目前為止,使用模型來研究BBB的能力仍然有限。
我國科學家開發用于增強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新材料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具有高侵襲性和異質性,現有的治療方法無法有效延長復發時生存期。目前,大多數免疫療法通過誘導或激活效應T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而GBM很少浸潤效應T細胞,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在臨床中對GBM免疫治療的敏感性降低。
科學家成功開發出靶向STAT5的小分子化合物
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5(STAT5)在某些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生和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因而一直以來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但成功靶向STAT5是困難的。近期,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選擇性小分子降解劑——AK-2292,它可以成功靶向并且去除體內的STAT5蛋白。
科學家開發一種能用于自由行動的人進行閉環刺激和記錄單神經元活動的可穿戴設備平臺
在神經科學領域,研究人員通過刺激和記錄人類大腦活動推動了眾多科學研究的發現,促進了神經和精神疾病新療法的發展。然而,現有設備對自由行動的人的單神經元活動記錄難以實現。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一種能用于自由行動的人進行閉環刺激和記錄單神經元活動的可穿戴設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