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5
科學家開發腦-脊髓接口實現脊髓損傷后自然行走
脊髓損傷中斷了大腦和脊髓之間的通信,導致癱瘓。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腦-脊髓接口(BSI),連接大腦和控制行走的區域,幫助慢性四肢癱患患者自然控制腿部在站立、行走、爬樓梯等運動。
科學家構建具有人類小膠質細胞表型的神經免疫類器官模型
小膠質細胞是位于大腦的免疫細胞,在大腦發育、穩態維持和疾病發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受體外模型的限制,大腦微環境與小膠質細胞之間的關聯研究難以開展。
科學家首次發現細胞亞群有助于預測干細胞移植受者發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風險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許多惡性、遺傳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再生療法。然而,目前人們對移植受者造血重建的了解仍然有限。
我國科學家利用食蟹猴胚胎體外培養模型揭示靈長類早期神經胚發育特征
出生缺陷嚴重影響國民健康。有數據顯示,當前已知的出生缺陷病種超過8000種,其中神經管畸形是常見的一類出生缺陷。出生缺陷的發生與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直接相關。
我國科學家發現矮小相關轉錄因子3表觀遺傳重編程能夠增強免疫療法的臨床療效
以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或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抗體治療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療法在臨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低臨床應答率和缺乏預測免疫應答的生物標志物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我國科學家實現硫酸軟骨素A的全細胞催化合成
硫酸軟骨素A(CSA)是一種珍貴的糖胺聚糖,是軟骨的重要結構成分。同時,CSA可以用于抑制炎癥、調節免疫和促進腦發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目前CSA的合成方法成本高昂且效率較低。
我國科學家提出并發表國際首個衰老研究倫理治理框架
全球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顯著趨勢。隨著衰老研究及其臨床轉化的快速發展,眾多倫理和社會問題浮出水面,現有的治理框架恐無法充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構建一個具有前瞻性風險評估、精心設計的原則和政策策略的治理框架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等研究團隊發布國際首個衰老研究倫理治理框架。
我國科學家研發納米囊泡傳遞抗體增強的抗腫瘤免疫力
CD47/PD-L1抗體組合表現出持久的抗腫瘤免疫力,但其也會引起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而影響臨床療效。南方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研究團隊研發聚合物納米囊泡,用于遞送CD47/PD-L1抗體,增強了肺腺癌的抗腫瘤免疫力并降低了免疫毒性。
新研究發現一種與神經發育異常相關的新型遺傳病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1個獨立家庭中發現了一種與神經發育異常相關的新型遺傳疾病。
科學家發現調節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降解的分子機制
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種內質網跨膜蛋白,當胞質中存在異常DNA信號后,可在環鳥苷酸-腺苷酸介導下激活I型干擾素反應,并通過溶酶體降解,但STING降解和失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