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19
我國科學家揭示腦膜淋巴管在調控應激易感性性別差異的機制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影響全球約4.4%的人口,是致殘率最高的精神障礙。既往研究顯示,女性更易患抑郁癥,且表現出更嚴重的抑郁癥狀。而應激是促進抑郁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同樣較男性對應激更敏感,然而造成這種性別差異性的機制仍不清楚。
科學家發現人心臟重編程過程中的關鍵因子
合適的心臟轉錄因子過表達誘導直接將心臟成纖維細胞(瘢痕組織細胞)進行譜系轉化成為心肌細胞的行業前景廣闊。轉錄因子誘導的細胞重編程既可以減少受損心肌處的疤痕組織,又能改善心臟功能。然而,傳統的重編程因子不足以有效地誘導心臟成纖維細胞產生功能全面的心肌細胞,并且缺少深入的分子機制研究。
我國科學家在神經細胞功能分類研究領域取得關鍵突破
基底前腦膽堿能神經元擁有調控學習、記憶、注意和覺醒多種高級功能,在單細胞水平探索這些神經細胞的編碼功能是腦科學前沿研究課題。
科學家發現PNPLA3介導的NAFLD分子機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形式,是包括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最終的肝細胞癌等一系列肝臟疾病的總稱。其發生發展高度可變,但進展機制尚不清晰。
我國科學家揭示膽固醇調控PD-L1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體內合成類固醇激素的重要原料。PD-L1是腫瘤細胞中高表達的配體分子,可以傳導抑制性的信號。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針對腫瘤細胞中高水平的膽固醇和高表達的PD-L1展開研究,提出了膽固醇調控PD-L1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新研究發現多發性硬化癥嚴重程度的新預后標志物
多發性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導致整個神經系統軸突和神經元的損傷。雖然這種損傷一開始往往沒有被患者注意到,但損傷程度決定了疾病嚴重程度的預后。疾病過程的預測判斷對選擇合適的多發性硬化癥治療方法很重要,醫學研究一直在尋找可靠的預后工具。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命運調控因子c-Myc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作為一種作用廣泛的轉錄因子,c-Myc是調控細胞命運的關鍵蛋白,但也是公認的難以成藥的靶點之一。因此,c-Myc的調控和干預手段一直是國際競爭的前沿與熱點方向之一,相關靶向研究一旦取得重要進展,就會受到廣泛關注,并引起干細胞、腫瘤和藥物研發領域進一步的突破。
我國科學家發現重度抑郁癥DNA甲基化生物標志物并揭示其作用機制
重度抑郁癥(MDD)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診斷方法主要依賴于臨床訪談和問卷調查,缺乏可靠的生物標志物。近期,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的科研團隊發現了BICD2基因是重度抑郁癥的DNA 甲基化生物標志物。
我國科學家揭示血管鈣化新機制
血管鈣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是心血管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近期,國家代謝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科研團隊揭示了血管鈣化的新機制。
科學家提出優化環狀RNA翻譯水平新策略
環狀?RNA(circRNA)是一類特殊的非編碼?RNA分子,呈封閉環狀結構,可以更加高效和穩定地表達蛋白質。近期,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系統方法,用于快速組裝和測試影響合成?circRNA?蛋白質生產的因素,并通過優化設計將circRNA?翻譯表達的蛋白質產量提高了數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