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17
利用系統代謝工程策略構建L-高絲氨酸高產菌株
L-高絲氨酸是一種有價值的非蛋白質氨基酸,是蘇氨酸和蛋氨酸生物合成的前體物質,在精草銨膦等許多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潛力。近年來,隨著L-高絲氨酸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開發適合于大規模工業生產的L-高絲氨酸微生物細胞工廠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
科學家將血漿核小體表觀遺傳標記用于結直腸癌診斷
結直腸癌是全球常見癌癥,患者死亡率高,腫瘤轉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篩查和診斷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常規的檢查方法如腸鏡和組織活檢是侵入性的,過程痛苦且存在風險。因此,需要發展更有利于臨床開展的結直腸癌檢測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合理化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光學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從微觀納米尺度觀測細胞內的動態生命活動,是當今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等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基于深度學習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在保證成像指標,如速度、時程或視野等性能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了顯微圖像分辨率或信噪比,表現出更大的應用前景。
DNA移動與其損傷反應和自我修復能力有關
DNA損傷是復制過程中發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變,從而導致遺傳特征改變。這種現象會在人體內自然發生,但大部分損傷可由細胞自身修復,一旦修復失敗,就可能會導致疾病,甚至癌癥。
我國科學家提出急性缺血性卒中精準風險分層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一種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的多因素疾病,人群異質性大,有證據表明部分AIS患者在接受指南推薦的規范化治療后仍存在較高的卒中復發風險,所以對不同臨床結局的患者進行精準風險分層和治療反應性評價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國科學家發現調節骨骼肌代謝的新機制
骨骼肌由肌纖維、血管、神經和結締組織構成,是機體內最大的代謝器官。血管為骨骼肌組織運輸氧氣、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在肌肉發育、肥大和代謝調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對血管在骨骼肌代謝中的機制還不明晰。
我國科學家研發可用于器官芯片中原位檢測的膠體晶體微結構
器官芯片是集成干細胞、生物材料、納米加工等前沿技術,在體外構建的器官微生理系統,可模擬人體不同組織器官的主要結構功能特征,在藥物研發和疾病模型構建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隨著器官芯片系統發展,微米尺度下的環境構建與調控、檢測反饋等逐漸成為其發展的技術需求。
科學家基于細胞外囊泡的表面蛋白檢測方法實現肝癌早篩早診
目前對肝癌高危人群早篩的方法是肝臟超聲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監測,但其敏感性不超過70%,準確率差強人意。因此,尋找兼具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的肝癌新型診斷標志物,對于肝癌的防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