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由人類干細胞衍生的三維“迷你大腦”類器官的成熟方式與人類大腦的發育方式驚人地相似。
UCLA的Daniel Geschwind博士和斯坦福大學的Sergiu Pasca博士對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養了20個月的類器官進行了廣泛的遺傳分析。他們發現,這些三維結構器官遵循一個內部時鐘,該時鐘引導它們的成熟與人類發育的時間同步。
Geschwind博士說:“這是一個新穎的發現,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培育出這些類器官,也沒有人證明它們能在實驗室環境中大部分重現人腦的發育過程,這些研究結果對該領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我們已經證明這些類器官可以成熟并復制正常人類發育的許多方面,這使它們成為在培養皿中研究人類疾病的良好模型。”
人腦類器官是使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也稱為iPS細胞)創建的,該干細胞源自皮膚或血細胞,這些細胞或血細胞被重新編程回胚胎干細胞樣狀態,從而使科學家可以創建任何細胞類型。然后,這些iPS細胞被暴露在一種特殊的化學混合物中,這種化學混合物會影響它們,從而生成大腦特定區域的細胞。在適當的時間和條件下,細胞會自組織以創造出三維結構,并“忠實”地復制人類大腦發育的多個方面。
人類干細胞衍生的類器官有可能徹底改變醫學實踐,因為它讓研究人員對包括大腦在內的復雜器官是如何發育的以及人類對疾病反應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培育人腦類器官,以研究人類神經和神經發育障礙導致的疾病,如癲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由于普遍觀點認為,構成這些類器官的細胞仍停留在與胎兒發育中所見細胞相似的發育狀態,因此這些模型的實用性受到了阻礙。
這項新研究表明,將這些細胞培養到成熟狀態是有可能的。這將使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研究精神分裂癥或癡呆癥等成人疾病。Geschwind補充說:“這項工作代表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顯示了人類大腦發育哪些方面以最高的保真度建模,哪些特定的基因在體外表現良好,以及什么時候建模最好。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提供了一個基于無偏倚基因組分析的框架評估體外模型模擬體內發育和功能的能力。”
該研究第一作者Geschwind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Aaron Gordon說:“我們發現,這些三維腦類器官遵循一個內部時鐘,這個時鐘在實驗室環境中的進展與人體內發生的事情是同步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我們證明了它們在培養后大約280天達到產后成熟,然后開始模擬嬰兒大腦的各個方面,包括神經遞質信號的已知生理變化。”
此外,該團隊還提供了一種名為GECO的工具,可以讓研究人員瀏覽他們感興趣的基因,從而測量體外和體內大腦之間的保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