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的第一家“火鍋食材超市”低調開業——在北京朝陽區東五環外,臨近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個小區附近,紅底白字的“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招牌很容易就能看得到。
界面新聞記者走訪了這家新開業的門店,它的面積大概在50平左右,店內區域按照產品劃分為自嗨火鍋區、食材區、底料區、酸粉醬料區、鍋具爐具區、飲品區、預包裝區等等。
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
從產品上看,這里包含了大多數你能在海底撈吃到的產品,SKU大概在100個左右。包括牛羊肉卷、菌菇、蔬菜、魚丸、油條、豆制品、拉面等食材,火鍋外賣所需的底料和醬料,海底撈啤酒在內的飲品,半成品的魚香肉絲、酸湯肥牛、番茄魚、鮮椒魚等菜品,自熱火鍋,速食粉絲,以及牛羊肉串等燒烤食材。
店里的產品價格與外送平臺上的價格一致。比如半份撈派肥牛賣21元,120g的原味火鍋蘸料6.9元,半成品的酸湯肥牛是32.8元一份。另外店里還提供258元的雙人套餐、388元的三人套餐、458的四人套餐和618的6人套餐。
店內產品大多是海底撈的自有品牌以及供應鏈品牌,比如它的半成品菜來自海底撈控股的蜀海供應鏈公司,油條來自千味央廚,蛋餃、奶黃包和小饅頭來自安井食品。
盡管有擺滿貨架的產品可以供消費者自選并且自助結賬,但目前看來,這里更像是一個外送前置倉。界面新聞記者在工作日的下午3點左右走訪時,店里并沒有顧客上門,更多是以外賣平臺的方式接單,再由店員去送外賣。
這家門店的店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該店已經開了一個月,最初開業時還有過全店88折的優惠。
海底撈對界面新聞回應稱,北京首家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于10月中旬開業,“希望為消費者提供多樣、便捷的用餐選擇”, 消費者既可以選擇“線上下單、送餐上門”服務,也可以在線上下單到店自提。自提站的特點在于增加了預包裝食品售賣,同時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選擇鍋具、漏勺等工具,以及海底撈啤酒、乳酸菌、特色小零食等。
目前,海底撈只開了這一家自提站門店,關于未來是否會開更多門店、如何選址,海底撈并未做出回應。
海底撈自提站“門店+配送”的模式,類似于售賣火鍋食材、最近以融資總金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而獲得行業關注的“鍋圈食匯”,瞄準的都是家庭火鍋的消費場景,意圖在社區零售布局。
我們曾經報道過,火鍋食材超市鍋圈食匯創立于2015年
2017年1月首家實體店在鄭州福元路開業,在3年時間里以加盟的方式快速擴張,在全國開到了3600家門店。其商業模式的特殊之處在于,既是凍品食材連鎖店,又是食材供應鏈,供應鏈的部分像基礎設施,凍品食材連鎖店則是一個可盈利的業務。
這類火鍋食材超市興起的背后,是中國火鍋市場的高速發展。來自《火鍋行業全產業鏈報告》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火鍋行業始終保持著10%以上的增速,全行業總銷售額從2011年的1843億元增至2018年的4800億元,在整個餐飲板塊中的占比超過11%。
然而因為用餐的特殊性,基于在家吃火鍋消費場景的火鍋外送業務,發展一直較慢。除了海底撈、呷哺呷哺這類較早進入火鍋外賣的火鍋餐廳,還有專門做火鍋外賣的品牌,比如懶熊火鍋等等,但整體上來說市場還較為分散,這也吸引了新入局者。
2020年11月4日,盒馬正式在全國盒馬、餓了么同步上線發售盒馬火鍋。盒馬3R事業部總經理寧強公開表示,火鍋的外賣占比未來將超過一半。按照盒馬對外的說法,火鍋一直是外賣市場的超級“黑洞”,這也讓火鍋成為餐飲外賣市場最大的不確定性,“誰能最好實現這一最大品類的在線化,誰就能在餐飲數字化的浪潮中占據主動。”
不過對于海底撈來說,專門開自提站的商業模式是否有效,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因為從首家門店的業務覆蓋范圍來看,自提站的業務范圍與其原有的外賣市場重合度極高,比起堂食,線下門店的商品也并沒有價格上的優勢。大眾點評顯示,在這家自提站附近的5公里范圍內,就有4家海底撈門店。


2025-2031年中國火鍋底料行業市場分析研究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火鍋底料行業市場分析研究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共十三章,包含2024年中國餐飲業市場運行態勢分析,2025-2031年中國火鍋底料行業投資前景預測分析,2025-2031年中國火鍋底料行業投資策略研究指引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