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歲中秋,“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迎來了萬眾聚集的高光時刻。
走過一個甲子,更名寫新篇的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浙江省特科院)闊步邁進發展新階段。
從貼沙河畔邁向杭州灣建成尖山基地,又跨越海灣從尖山走進大江東新區建國際一流特種金屬材料中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特科院迎著潮頭一路向東,主動融入大灣區、投身主戰場,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從單一履職法定檢驗到“六位一體”體系發展,從固守舊制到試點新型機制,從檢驗研究院到科學研究院,2014年至今,浙江省特科院沖破圍城以大格局謀劃發展、深化變革,收獲豐碩。
“大格局”收獲“大發展”
6月18日,浙江省特科院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等共建中烏材料與焊接技術聯合檢測實驗室的簽字儀式舉行,浙江省副省長高興夫和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溫暖一道專程出席。
省里如此重視,是因為巴頓焊接研究所在焊接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浙江省特科院與其共建實驗室,將能夠提供浙江極力推動發展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所急需的技術支撐。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新時代黨員干部要有大格局、大視野。浙江省特科院的大格局是什么?我們院黨委和行政領導班子一致認為,謀劃院的事業發展,要想站在技術前沿,就必須先站在浙江發展全局需要思考,站在特種設備安全和產業提升全局謀劃。”浙江省特科院院長鐘海見說,正是從大格局謀劃,讓該院有了“六位一體”的公益履職模式創新,有了“一總部三中心七基地”的發展布局。
浙江是特種設備制造大省,全省有特種設備生產企業2500余家,年產值超過1500億元,約占全國的20%。同時在轉型升級中,以航空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也是浙江布局未來的重點,以舟山航空產業園和大江東航空產業集群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逐步形成浙江產業新高地。
產業發展需要加快特種金屬結構材料領域的檢測技術能力支撐,浙江省特科院歷時7年規劃并先后建成了三大國家中心:國家電梯質檢中心,檢測能力可以覆蓋整個電梯全產業鏈;國家特種金屬結構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可開展-196℃深冷、1400℃高溫、介質腐蝕等極端環境下的金屬材料性能測試,具備鋼鐵、鋁、銅、鈦、鎳等多種基體材料的化學成分分析能力;國家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拿到了“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檢測能力資格證書。
為提升機構服務能力,浙江省特科院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目標盯牢金屬焊接和表面處理工藝最好的國家之一——烏克蘭,積極與業內國際頂尖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分別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烏材料與焊接技術聯合檢測實驗室、聯合研發基地。
正是系統服務產業的大格局觀,浙江省特科院把尖山基地建成了集檢驗檢測、產品試驗、科研開發、人員培訓、數據監測、普法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與科技創新基地。按照“實驗室+基地”產業服務格局,近年浙江省特科院在全省范圍內的相關產業集群聚集地一共設立7個基地。
大變革帶來大提升
浙江省特科院新型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引起改革前沿廣東省的關注,今年9月8日,廣東省副省長陳良賢一行在浙江省副省長劉小濤陪同下,專程到浙江省特科院大江東基地,考察該院機構改革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該院通過自我轉型改革促進科技創新水平的全面提升十分贊賞。
回首7年前剛到浙江省特科院的時候,鐘海見面臨的是諸多事業單位都頭痛的共性問題,相對刻板的事業單位管理制度制約,讓單位的公益履職能力和效率難以達到期待要求。
“當時的情況是,擔負法定檢驗的職能能夠做到,但是要高水平做好特設安全技術保障、支撐產業發展,還是力有不逮,缺人、缺錢、缺能力。受限于編制,高水平人才引不進來;受限于分配機制,薪資與實際工作量不能匹配,人員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受限于自我造血能力,高精尖研究項目財力支撐不行。”
鐘海見和班子成員一道反復研究,并在全院發動了改革大討論,最后形成了“在不增加事業編制和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刀刃向內,創造性地實施‘體制不變、變機制、變職能’的自我轉型發展方案”。
這一方案的核心是通過激發人的活力來增強事業單位履行公益職能的能力,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肯定,同意在該院開展“事業單位內部綜合人事改革試點”。
方案首先明確改革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單位的公益履職能力,是為了更好擔負起保障特種設備安全、服務特種設備產業和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支撐。
薪酬按業績說話。改革建立了以業績為唯一導向的內部薪資體系和激勵機制,明確除院班子薪酬由省局確定外,其余全體人員打破傳統固化的事業單位工資體系,在不增加事業編制和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全部按照“用人唯能、任人唯績”原則,推行同崗同薪(級)、同工同酬。同時實施“能上能下”的人事職稱崗位管理機制、業績導向的目標考核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向一線傾斜的薪酬分配管理機制等,破解編制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及使用的束縛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
以高水平服務建立自我造血發展機制。把握浙江省政府將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實施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和特種設備檢驗收費試點轉為經營性收費的機遇,在完成檢驗機構法定公益職責的前提下,深挖技術裝備和專業人才的潛能,嚴格執行國家及浙江收費規定和事業單位財經管理要求,面向政府、企業及社會團體提供公共技術服務,構建以增值性公共服務營業收入反哺公益法檢業務和事業發展的自我造血機制。
新機制極大地激活了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形成了苦活、累活、難活人人搶著干的積極爭先氛圍,浙江石化漁山島項目現場監檢需要上海島住工棚頂驕陽迎寒風,工作期限長,成立24人工作小組的通知發出后,有40多名高學歷、高職稱技術人員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戰這項又苦又累的監檢工作。
新機制吸引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加盟,7年來,該院先后引進博士和博士后13名,碩士及高工78名,讓全院碩士和高工以上人才占比達到59.21%。正是這些人才的加盟,讓浙江省特科院有能力組建起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級重點實驗室、浙大共建科研實驗室、國家電梯產業聯盟等高技術平臺載體,組織成立了特種設備風險評估及壽命預測、特種設備智能化檢測技術與裝置等13大創新團隊。
技術實力的提升,讓浙江省特科院有能力做到把檢驗保障安全、服務產業、節能環保、職業教育、普法科普、科學研究6個方面融合貫通,真正實現了“六位一體”全方位履行公益職責的模式創新。
向企業、產業、社會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增值技術服務,讓浙江省特科院獲得各個方面的肯定,在第三方機構開展的滿意度調查中獲得97.8分的高分,同時這些重大項目及非法定業務也讓該院年創收額超2億元,有效彌補了財政資金保障不足的困難,成為該院技術能力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重要財力支撐。
因為改革,形成了人力財力資源,在浙江省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科院成立了特種設備“機器人”智能檢測技術的研發中心,實施“智慧特檢”和“機器人應用”兩大戰略工程。
這個投資2900多萬元“機器人”研發項目經過6年攻堅,目前已經有6個“機器人”檢測系統通過了專家驗收,尤其是自主研發的“球罐爬壁檢驗機器人”技術,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已經在“浙江物產化工”“浙江鴻基”“浙江眾立”等省內化工及儲運公司得到應用。
“有些特種設備里面有有毒有害物質,人進去十分危險。還有的特種設備上天、入地、下水,人工根本無法檢測,‘機器換人’勢在必行。現在我們的‘機器人’應用項目已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這些不起眼的‘小家伙’不僅可以在-20℃到65℃的環境下作業,而且效率是人工的2到3倍,具有可靠性高、免跌落等特點。”鐘海見介紹說,該研究已申請“機器人”相關專利85項,其中發明專利34項,已授權發明專利14項。特別讓鐘海見他們自豪的是,發明專利“聚烯烴管道電熔焊接接頭冷焊缺陷的超聲檢測方法”,解決了世界性難題,獲得了第12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因為改革,浙江省特科院開創了特種設備職業教育先河,與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行校合作”共建的全國首家“特種設備學院”,投資1.3億元購置實訓設備400多臺套,建成全國最大的電梯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迄今已培訓技能人才1.6萬多人次。這種“行校合作”的創新模式受到了國家教育部領導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成為國內高職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領域“產教融合”的典范。
因為改革,讓浙江省特科院有能力聯合海寧市政府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了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特種設備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普法基地),配置了集普法、科普、體驗、娛樂于一體的特種設備普法科普大篷車。目前這個科普基地已經成為國家市場監管科普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省委黨校現場教學基地和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僅去年一年,基地就接待游客1萬余人,培訓各類技術人員4.85萬人次。
數年改革形成的能力,讓浙江省特科院在今年疫情中傾力幫扶企業的行動更見實效。他們出臺全力幫扶企業穩發展12大服務舉措,組建專家服務團隊13個,幫扶企業134家次,解決質量技術難題26個,累計為全省2500余家企業減免費用700余萬元。克服疫情影響,該院累計完成各類特種設備檢驗檢測116029臺套,檢驗發現缺陷19244條,出具書面意見書8198份。保障了浙江石化一期項目安全投產,二期項目順利開工,首次承接葛洲壩電站橋門機的102個項目的檢測及評估工作,完成鎮海煉化2020年度檢修任務,完成全國首臺45MPa加氫站用儲氫瓶式容器組監督檢驗。
深化改革再創“紅利”
改革的過程充滿著艱辛,但改革結出的碩果也讓浙江省特科院全體干部職工為自己自豪。
7年改革,帶來了浙江省特科院軟硬件綜合實力大提升,高層次人員從2013年的120人增加到現在的220人,增加率為85%;業務收入也從2013年的1.07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2億元;科研儀器設備資產原值從2013年底的5400萬元增加到了16000萬元;院自有房產從2013年底的9383平方米,發展到了如今的63183平方米。
7年來,浙江省特科院成功服務保障了G20峰會、浙江石化、西氣東輸等重大活動、工程項目的安全運行,連續6年獲得考核優秀,并先后獲得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全國質量之光卓越技術機構、全國服務G20先進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青年文明號、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狀等多項榮譽。
鐘海見認為,成績屬于過去,展望未來,必須心態歸零,深化改革再創紅利。正是朝著這個新的目標,在更名為“科學研究院”后,浙江省特科院又對自身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支持,進一步深化改革,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在征求省委編辦、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社保廳等有關部門意見后,印發《關于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事業轉型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該院成為全省“新型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單位。
在這個方案指導下,該院先后制定深化綜合改革加快事業轉型發展實施意見及院事業發展規劃,調整“優服務、嚴質量、強創新、重人才、爭一流”新“十五字”工作方針,明確構建新時期“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自主管理的“新型事業單位”模式,制修訂《人力資源管理辦法》等制度20項,優化部門定位分類和部門目標考核體系,開展年度優秀干部選拔、首批金頂專項人才選拔、青年突出人才評選、特檢先鋒崗評選等活動,為2.0版改革新時代積蓄新動能。
鐘海見說,新時代浙江肩負著“三地一窗口”重要使命,浙江省特科院就是要按照省市場監管局全面實施政治建局、法治立局、科技強局、改革興局“四大戰略”部署,錨定章根明局長提出的“向改革要活力、向技術要地位、向人才要實力、向服務要市場”的工作要求,為市場監管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為協同共治提供更強的力量支撐,為浙江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更足的創新動能。


2024-2030年中國特種設備檢測行業市場動態分析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
《2024-2030年中國特種設備檢測行業市場動態分析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共八章,包含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產業鏈結構及全產業鏈布局狀況研究,中國特種設備檢測行業重點企業案例研究,中國特種設備檢測行業市場及投資戰略規劃策略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