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多發于結腸和回腸末端。臨床上,患者會表現出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有時會有血便的現象。反復的炎癥會引起腸梗阻,需要手術切除。而多次腸梗阻手術切除術,會導致患者吸收功能嚴重受損,危及生命。此外,炎性腸病患者罹患腸道腫瘤幾率是普通人的4倍。但目前該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確。
人體內大量不編碼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序列的活躍會引起基因組不穩定以及激活細胞內固有免疫。為了維系細胞的穩態,絕大多數ERVs需要被DNA甲基化或組蛋白H3K9位點三甲基化修飾,使其處于靜默狀態。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發現,健康的腸干細胞是通過SETDB1(H3K9位點三甲基化甲基化轉移酶)對ERV區域進行特定的組蛋白三甲基化修飾從而抑制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激活,以保證基因組的穩定性,維持腸干細胞穩態以及腸道上皮的完整性。而在炎性腸炎病人樣品中,SETDB1蛋白表達量在腸干細胞區域有明顯的下降。實驗室進一步研究發現Setdb1基因缺失使得ERV重新活躍,破壞了基因組的穩定性,大量積累的ERV RNA作為死亡信號,結合并激活ZBP1啟動壞死樣凋亡,導致自發性的腸道炎癥。該研究提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是炎性腸病自發性炎癥的來源,為炎性腸病的成因提出一個新的機制。該研究為靶向治療炎性腸道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