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帶動需求升級: 2020年我國人均GDP為72000元。經濟水平提升,居民對健康險的需求向多樣化、個性化轉變,如提高就診體驗、優化醫療質量等。
2014-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近年來資本對健康險行業關注增加,2014年后,資本對保險中介的關注度明顯增加,2016年的融資次數達26次。盡管2017年至今資本的熱情有所回落,但對第三方委托管理機構仍較關注。2020年受疫情影響,健康險行業的投資較為分散,數量較少。
2014-2020年我國健康險融資次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健康險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規劃報告》數據顯示:健康險的原保費收入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保費收入已達8173億元。2016年前健康險保費增速較快,而由于2016年76號文件規范短存續期產品、2017年134號文件限制快速返還型產品,萬能險和投連險銷售受阻,導致健康險收入增速有所放緩。
2014-2020年中國健康險保費收入
資料來源:銀保監、智研咨詢整理
2021年由于部分重疾險、短期健康險產品調整,預計保費收入增速會有所下滑。2022年后,保費增速將回升至20%左右,預計到2025年收入可達20211億元。2020年1月新冠疫情的爆發,促使人群健康險的投保意識提升。2020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增幅明顯高于壽險,尤其在我國疫情最為嚴重的2月,壽險負向增長,而健康險卻逆勢上升。
2021-2025年中國健康險保費收入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2016-2020年 我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持續增長。然而,我國健康險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與國外成熟市場存較大差距。截至2019年,我國的保險密度為505元,預計2020年升高至575元。 然而,日本、德國等保險市場成熟的國家,保險密度于2018年已達3000-4000元。健康險補充保障力度不足。
2016-2020年中國健康險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數據顯示,2016-2020年 我國健康險的賠付支出占比快速提升,但由于我國健康險發展比較晚,其所發揮的補充保障作用較低。截至2019年,健康險的賠付金額占比為3.6%,預計2020年也僅占4.3%。根據中國保險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發達國家的商業健康險賠付占比已達10%。
2016-2020年中國健康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
資料來源:中國保險協會、智研咨詢整理
互聯網渠道興起:于互聯網簡化了人群獲取信息的難度,減少信息不對等,“互聯網+ 健康險"取得飛速發展。2015年 互聯網健康險保費僅為31.6億元,占比1.8%,而2019年收入已增長至236億元,占比12.7%。 受疫情影響,線下展業受影響,互聯網健康險進一步發展, 預計2020年互聯網健康險保費收入為357.3,占比達14.1%。
2016-2020年中國互聯網健康險保費規模及占互聯網人身險保費規模比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6年百萬醫療險、稅收優惠險等的出現,保費收入快速提升,但該趨勢并未持續。2017年部分健康險產品下架之后,我國的健康險賠付增速持續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原因在于保前風控難,消費者存在虛假健康告知,及保后醫療健康服務與保險連接斷層。
2016-2020年我國健康險收入與賠付增速
資料來源:銀保監、智研咨詢整理


2025-2031年中國健康險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預測報告
《2025-2031年中國健康險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預測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健康險重點區域發展潛力分析,中國健康險行業領先企業經營情況分析,中國健康險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