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及作用
產業園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它的類型十分豐富,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金融后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產業園區伴隨改革開放而生,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相繼衍生出經開區、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諸多類型。其中,國家經開區和國家高新區無論發展成效還是經濟貢獻,都最為突出。
以國家經開區和國家高新區為主體的園區生產總值占全國GDP比重近四分之一。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國家高新區169家(含蘇州工業園)、國家經開區218家,分別分布在158個城市、159個城市,其中84個城市兩種園區均有布局。
二、中國主要產業園現狀
賽迪顧問發布資料勾勒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園區的最新畫像。其中,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位列榜單前三。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
排名 | 園區名稱 | 所屬地 | 排名 | 園區名稱 | 所屬地 |
1 | 中關村科技園區 | 北京市 | 2 |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市 |
3 |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 廣東省 | 4 | 蘇州工業園區 | 江蘇省 |
5 |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廣東省 | 6 |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湖北省 |
7 |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四川省 | 8 |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省 |
9 |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 北京市 | 10 |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陜西省 |
11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市 | 12 | 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浙江省 |
13 | 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14 |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市 |
15 |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安徽省 | 16 |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市 |
17 | 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蘇省 | 18 |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湖南省 |
19 |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 山東省 | 20 | 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浙江省 |
21 | 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 廣東省 | 22 |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福建省 |
23 |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山東省 | 24 |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25 |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河南省 | 26 | 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省 |
27 |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省 | 28 |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安徽省 |
29 | 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蘇省 | 30 |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 陜西省 |
31 |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 上海市 | 32 |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天津市 |
33 | 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省 | 34 |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山東省 |
35 |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 湖北省 | 36 | 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 湖南省 |
37 |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 | 廣東省 | 38 | 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 遼寧省 |
39 | 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 | 四川省 | 40 | 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蘇省 |
41 | 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蘇省 | 42 |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 | 山東省 |
43 |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省 | 44 | 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 湖北省 |
45 | 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省 | 46 | 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湖南省 |
47 | 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山東省 | 48 | 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西省 |
49 | 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湖北省 | 50 |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 | 遼寧省 |
51 | 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河北省 | 52 |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山東省 |
53 | 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 遼寧省 | 54 |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河南省 |
55 |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重慶市 | 56 | 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57 |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 | 安徽省 | 58 |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59 | 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市 | 60 | 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市 |
61 | 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西 | 62 | 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省 |
63 | 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省 | 64 |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65 |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新疆 | 66 | 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市 |
67 | 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山西省 | 68 | 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吉林省 |
69 |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 | 重慶市 | 70 | 南寧高新技術開發區 | 廣西 |
71 | 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河南省 | 72 | 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市 |
73 | 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 | 黑龍江 | 74 | 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山東省 |
75 | 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蘇省 | 76 | 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市 |
77 | 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 | 湖北省 | 78 | 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吉林省 |
79 | 北辰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市 | 80 | 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81 | 錫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82 | 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83 | 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 | 福建省 | 84 | 寧波杭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省 |
85 | 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安徽省 | 86 | 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省 |
87 | 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 四川省 | 88 | 貴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貴州省 |
89 |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福建省 | 90 | 義烏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省 |
91 | 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陜西省 | 92 | 保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河北省 |
93 |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西省 | 94 | 天津武清開發區 | 天津市 |
95 | 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江蘇省 | 96 | 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黑龍江 |
97 | 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湖北省 | 98 | 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湖北省 |
99 |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省 | 100 | 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 貴州省 |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產業園區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市場競爭策略報告》數據顯示:按四大區域劃分,東部地區百強園區占比接近60%,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中部占20%,西部占14%,東北是西部的一半。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四大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按六大區域劃分,華東地區占比較大,有48個。中南地區是華東地區的一半,華北、西南、東北地區分別占了9、8、7個,西北地區占了4個。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六大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按14大城市群劃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占比最大,其次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按城市群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在省份層面,江蘇入圍百強園區數量獨占18席、接近總數五分之一,其后依次為浙江、廣東、湖北、山東,入榜園區分別占9席、9席、7席、7席;海南、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西藏等省份無園區入榜。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按所屬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具體到城市,百強園區共分布在全國60個城市。其中,蘇州最多,共有6個園區上榜;上海排名第二,占據5席;杭州、天津、無錫緊隨其后,各有4個園區入圍;寧波、廣州、南京、武漢也各有3個園區,排名靠前。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園區類型來看,在2021年百強園區榜單中,國家高新區占52席、國家經開區占48席。從位次分布看,國家高新區整體排位也相對靠前——頭部1-20名中,國家高新區數量居多,達13席;腰部21-80名中,二者各占30席;尾部81-100名中,國家經開區則略多2席,占11席。
這其中,除64個園區為直接批復為國家級園區外,有36個是由省級升級創建成為的國家級園區,包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層次結構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百強園區批復時間看,誕生于“七五”“八五”期間的園區占比達65%。不過,首批14個國家經開區中的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以及首批51個國家高新區中的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在百強園區中已不見蹤影。
2021上半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批復時間及個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先進制造業主要產業園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產業創新發展,無疑將推動先進制造業全面提速。
2021年3月,工信部進一步通過集群競賽的方式,遴選出深圳、上海、南京等地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針對重點集群的更多支持舉措也在加緊醞釀。國家高新區、國家經開區等產業園區,正是各地先進制造業集群的主要載體。
榜單前三名與上述考察綜合實力的高質量發展百強園區一致,但第二、三位次調換。中關村科技園區在經濟規模、創新潛力以及數字化發展等方面優勢明顯,位列第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緊隨其后,主要得益于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升、集聚各類創新要素等;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緊抓技術研發、重在打響制造品牌等,居榜單第三。
2021上半年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
排名 | 園區名稱 | 城市 | 排名 | 園區名稱 | 城市 |
1 | 中關村科技園區 | 北京 | 2 |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深圳 |
3 | 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 | 4 |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廣州 |
5 |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 北京 | 6 | 蘇州工業園區 | 蘇州 |
7 |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武漢 | 8 |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成都 |
9 |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長沙 | 10 |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西安 |
11 |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州 | 12 |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合肥 |
13 | 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佛山 | 14 |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廈門 |
15 |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 青島 | 16 |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長沙 |
17 | 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無錫 | 18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 |
19 | 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杭州 | 20 | 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南京 |
21 |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 | 合肥 | 22 |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昆山 |
23 |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濟南 | 24 | 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東莞 |
25 | 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蘇州 | 26 |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 | 煙臺 |
27 | 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 南京 | 28 |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杭州 |
29 |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 南京 | 30 | 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 上海 |
31 | 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 長沙 | 32 | 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寧波 |
33 | 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 廣州 | 34 |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 武漢 |
35 | 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 蘇州 | 36 |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鄭州 |
37 | 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 | 成都 | 38 | 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常州 |
39 | 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 | 40 | 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珠海 |
41 |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鄭州 | 42 | 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無錫 |
43 | 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惠州 | 44 | 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蘇州 |
45 | 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襄陽 | 46 |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 西安 |
47 |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 | 南通 | 48 | 大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大連 |
49 |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青島 | 50 | 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 連云港 |
51 | 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 | 嘉興 | 52 | 杭州灣上虞經開區 | 紹興 |
53 |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 | 蕪湖 | 54 |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徐州 |
55 | 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 | 56 | 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 | 蘇州 |
57 | 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福州 | 58 | 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蘇州 |
59 | 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南昌 | 60 | 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蕪湖 |
61 | 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中山 | 62 | 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長春 |
63 |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溫州 | 64 | 蕭山臨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杭州 |
65 | 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天津 | 66 | 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南通 |
67 | 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泰州 | 68 | 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常州 |
69 | 常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常州 | 70 |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 | 重慶 |
71 |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大連 | 72 |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福州 |
73 | 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大連 | 74 | 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貴陽 |
75 | 武清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 | 76 | 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石家莊 |
77 | 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泉州 | 78 | 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 | 哈爾濱 |
79 | 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濰坊 | 80 | 東麗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 |
81 | 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 | 82 | 北辰經濟技術開發區 | 天津 |
83 | 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 沈陽 | 84 | 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南寧 |
85 | 滸墅關經開區 | 蘇州 | 86 | 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 | 長沙 |
87 | 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 | 88 | 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沈陽 |
89 | 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杭州 | 90 | 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重慶 |
91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惠州 | 92 | 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 淮安 |
93 | 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宜昌 | 94 | 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綿陽 |
95 | 益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益陽 | 96 | 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株洲 |
97 | 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洛陽 | 98 |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 威海 |
99 | 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昆明 | 100 | 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 | 長春 |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進制造業這條細分賽道上,東部園區領先優勢更加突出。2021上半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分布在全國24個省份,僅江蘇一省就包攬22個,占總數近四分之一,廣東、浙江、山東分別有10個、9個和6個園區入圍。
2021上半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蘇州得益于其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和高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等,有7個園區上榜,為全國最多的城市;杭州則主要依托數字經濟領域的優勢,共4個園區入圍,居全國第二。
2021上半年擁有2個及以上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城市分布(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資料,聚焦產業躍升、科技創新、開放協同、營商環境、綠色集約等維度,綜合產業規模實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上市企業數量等指標,旨在考察“園區規模增長的同時,是否注重產業結構平衡與龍頭企業培育”。除部分綜合實力較強的東部園區外,中西部的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 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均上榜前十強。
2021上半年園區產業躍升TOP20
排名 | 園區名稱 | 所屬地 | 排名 | 園區名稱 | 所屬地 |
1 | 中關村科技園 | 北京 | 2 | 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上海 |
3 |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 | 廣東 | 4 | 蘇州工業園區 | 江蘇 |
5 |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四川 | 6 |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安徽 |
7 |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廣東 | 8 |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 北京 |
9 |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 湖北 | 10 |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 |
11 |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 | 12 |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陜西 |
13 | 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浙江 | 14 | 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天津 |
15 | 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浙江 | 16 | 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 廣東 |
17 | 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浙江 | 18 |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 |
19 | 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廣東 | 20 | 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 江蘇 |
四、產業園開發的意義
目前,各地國家經開區和國家高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趨同發展特征明顯。
在國家經開區主導產業布局中,至少有100家明確提出發展裝備制造,60家發展電子信息、50家發展汽車、43家發展生物醫藥。同樣,國家高新區的產業布局也主要集中在以上產業領域,尤其在東部發達地區,國家經開區和國家高新區的產業布局更加趨同。
一方面,以國家經開區和國家高新區為代表的園區在空間分布、管理模式、產業結構、招商引資等領域同質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事實。
另一方面,大多園區正處在關鍵換擋期,傳統支柱產業動力放緩與新興產業帶動不足、發展空間受限與土地低效利用、外向經濟大而不穩與內向經濟大而不優等問題并存。
可以預見的是,“十四五”時期,園區之間的功能界限還將更加弱化。如何推動區域內園區統籌協調發展,成為各地重塑競爭優勢的關鍵。


2022-2028年中國航空裝備產業園區行業市場發展潛力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
《2022-2028年中國航空裝備產業園區行業市場發展潛力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共十三章,包含航空裝備產業園區建設行業投融資研究,航空裝備產業園區招商策略研究,航空裝備產業園區發展設計綜合研究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