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及關鍵技術
5G基站是5G網絡的核心設備,提供無線覆蓋,實現有線通信網絡與無線終端之間的無線信號傳輸。基站的架構、形態直接影響5G網絡如何部署。由于頻率越高,信號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也越大,5G網絡的基站密度將更高。
5G基站建設組網多采用混合分層網絡,這樣就可以保證5G網絡的易管理、可擴展、高可靠性,能夠滿足5G基站的高速數據傳輸業務。
5G基站建設的關鍵技術
技術名稱 | 具體概述 |
MR技術 | MR是一種無線通信環境評估技術,其可以將采集到的信息發送給網絡管理員,由網絡管理員評判報告的價值,以便能夠優化無線網絡通信性能。MR技術應用包括覆蓋評估、網絡質量分析、越區覆蓋分析、網絡干擾分析、話務熱點區域分析和載頻隱性故障分析。 |
64QAM技術 | 64QAM能夠合理的提升SINR,針對5G網絡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降低5G網絡部署的復雜度,可以降低重疊覆蓋引起的同頻干擾及弱覆蓋問題,在滿足5G網絡廣覆蓋的要求下,增加覆蓋的深度,提升5G網絡的綜合覆蓋率,從而實現熱點區域連續覆蓋、無縫覆蓋,不僅能夠讓更多的用戶接入到5G網絡,同時還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通信服務。 |
抗干擾技術 | 5G網絡基站建設時需要部署大量的無線設備,這些無線設備的數量非常多,安裝部署地點也非常復雜,彼此之間就會產生相互干擾問題,造成干擾的原因主要包括設備本身存在故障,5G網絡運行時頻道經常發射錯誤的信號,影響自身信號質量;5G網絡設備安裝與配置嚴重不規范,影響5G信號發射的靈敏度。5G網絡干擾主要是指無線電干擾,這些干擾包括互調干擾、帶外干擾。 |
大規模MIMO技術 | 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技術,亦稱為多天線技術通過在通信鏈路的收發兩端設置多個天線而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能提供分集增益以提升系統的可靠性,提供復用增益以增加系統的頻譜效率,提供陣列增益以提高系統的功率效率,近20年來一直是無線通信領域的主流技術之一。 |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5G基站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5G基站的建設正按計劃有序進行。截止至2020年底,中國5G基站約71.8萬個,新建基站58.8萬個,超額完成了2020年底建設55萬個基站的目標。
中國各地區5G基站的數量
地區 | 累計已建成(萬個) | 統計截止時間 |
廣東 | 12.4 | 2020年11月 |
江蘇 | 7.1 | 2020年11月 |
浙江 | 6.26 | 2020年10月 |
山東 | 5.1 | 2020年12月 |
重慶 | 4.9 | 2020年10月 |
河南 | 4.54 | 2020年12月 |
四川 | 3.9 | 2021年1月 |
北京 | 3.7 | 2020年12月 |
江西 | 3.1 | 2020年11月 |
上海 | 3 | 計劃 |
湖南 | 2.9 | 2020年12月 |
湖北 | 2.61 | 2020年12月 |
天津 | 2.4 | 2020年12月 |
福建 | 2.25 | 2020年12月 |
安徽 | 2.14 | 2020年8月 |
廣西 | 2.1 | 2020年12月 |
河北 | 2.1 | 2020年12月 |
遼寧 | 2 | 2020年9月 |
貴州 | 2 | 2020年12月 |
黑龍江 | 1.98 | 2020年12月 |
云南 | 1.85 | 2020年12月 |
山西 | 1.8 | 2020年12月 |
陜西 | 1.8 | 2020年12月 |
甘肅 | 0.81 | 2020年11月 |
吉林 | 0.8 | 2020年12月 |
新疆 | 0.53 | 2020年10月 |
內蒙古 | 0.45 | 2020年10月 |
寧夏 | 0.4 | 計劃 |
西藏 | 0.36 | 2020年12月 |
海南 | 0.21 | 2020年9月 |
青海 | 0.19 | 2020年9月 |
中國 | 85.7 | / |
資料來源:各地政府部門公布數據、智研咨詢整理
2013年起,歷經七年時間,4G基站建設進度基本完成。截止至2019年底,4G基站建成數量達544萬個,2020年中國4G基站建成數量達575萬個,較2019年增加31個。
2014-2020年中國4G基站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工信部《通信業統計公報》、智研咨詢整理
2020年,中國5G網絡建設穩步推進,按照適度超前原則,新建5G基站超60萬個,全部已開通5G基站超過71.8萬個,預計5G基站建設數量將在2021-2025年間將穩步上漲,在2025年前后基本布局完成。
2020年中國新建5G基站及已開通5G基站數量
資料來源:工信部《通信業統計公報》、智研咨詢整理
從政策上看,為保障5G基站建設行動有序實施,各地政府相繼提出了5G建設的規劃方案。如廣東省提出了“到2025年底5G基站累計達29萬個,預計2022年累計達22萬個”,“江蘇省提出“到2022年,5G基站達到16.9萬個”4、河南省提出“到2022年,5G基站數量達到16.8萬個”。
2020年、2022年中國各地區5G基站規劃建成情況
地區 | 2020年計劃5G基站累計建成數量(萬個) | 2022年計劃5G基站累計建成數量(萬個) | 復合增長率(%) |
廣東 | 10 | 22 | 48.3 |
江蘇 | 5.2 | 16.9 | 80.3 |
河南 | 4 | 16.8 | 104.9 |
浙江 | 6 | 12 | 41.4 |
四川 | 3 | 12 | 100.0 |
山東 | 3 | 11.2 | 93.2 |
重慶 | 4 | 10 | 58.1 |
福建 | 4 | 8 | 41.4 |
河北 | 1.5 | 7 | 116.0 |
上海 | 3 | 5 | 11.8 |
山西 | 1.5 | 5 | 82.6 |
安徽 | 2 | 4.5 | 50.0 |
天津 | 2 | 4 | 41.4 |
江西 | 2 | 4 | 41.4 |
貴州 | 2 | 3.2 | 26.5 |
資料來源:各地政府政策、智研咨詢整理
推測5G通訊技術周期為10年,基站建設在2025年基本完成,基站數量在2021-2025年間按63.6%復合增長率的上漲,在2030年開始逐步回落,預計2035年中國5G基站數量約758萬架。
2019-2035年中國5G基站數量預測
資料來源:工信部、智研咨詢整理
二、能耗及碳排放現狀分析
1、能耗結構
目前,各地政府公布的5G基站建設數據也以宏基站為主,微基站、皮基站、飛基站較少提及,就目前情況來看,宏基站數量和單站功率均遠大于微基站、皮基站和飛基站。5G基站功耗包含主設備能耗(BBU和AAU)占46%;空調能耗占46%;配電和其他能耗占8%。
5G基站能耗分布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賽寶計量檢測中心、智研咨詢整理
2、影響因素
5G基站能耗隨著業務負載率的變化5G基站主設備功率也產生變化,一般來說,BBU功耗受負載變化的影響小,基本維持穩定。
5G主用設備實測功耗
- | 品牌1 | 品牌2 | ||
業務負荷AAU平均功耗(W) | BBU平均均功耗(W) | AAU | 平均均功耗(W) | BBU平均均功耗(W) |
100% | 1127.8 | 293.012 | 1175.4 | 325.8 |
50% | 892.32 | 293.012 | 956.8 | 325.8 |
30% | 762.43 | 292.537 | 856.9 | 319 |
20% | 733.92 | 293.233 | 797.5 | 319 |
10% | 699.36 | 293.416 | 738.6 | 319 |
空載 | 633 | 293.568 | 663 | 330 |
資料來源:5G基站服務商公布的實測數據、智研咨詢整理
3、能耗測算
對比典型功耗和不同業務負載下的實測功耗可知,典型功耗標稱值落在50%-100%區間內。
中國三大運營商5G基站設備市場份額達90%以上,華為、中興、愛立信的BBU典型功耗分別為250W、315W、120W,AAU峰值功耗分別為1200W、1300W、1420W,AAU典型功耗分別為800W、1080W、980W。
5G主用設備典型功耗
廠商 | BBU峰值功耗(W) | BBU典型功耗(W) | AAU峰值功耗(W) | AAU典型功耗(W) |
華為 | / | 250 | 1200 | 800 |
中興 | / | 315 | 1300 | 1080 |
愛立信 | 180 | 120 | 1420 | 980 |
資料來源:廠商技術指標、智研咨詢整理
目前,根據各地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5G基站能耗728976萬千瓦時,排名中國第一;第二是江蘇,5G基站能耗417397萬千瓦時;第三是浙江,5G基站能耗368015萬千瓦時。
2020年中國各地區5G基站能耗
資料來源:和地政府公布數據、智研咨詢整理
4、碳排放測算
5G基站碳排放量的測算方法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將能耗值乘.上該地區的碳排放因子,估算出當前碳排放量。
根據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最新可計算得出2018年不同層級的電網排放因子。基于2015-2018年中國電網因子0.560KgCO2/KWh;河北電網排放因子0.992KgCO2/KWh,排名中國第一;其次是新疆,電網排放因子0.967KgCO2/KWh;第三是山東,電網排放因子0.846KgCO2/KWh。
2020年中國各地區電網排放因子(KgCO2/KWh)
地區 | 電網排放因子 |
中國 | 0.56 |
河北 | 0.992 |
新疆 | 0.967 |
山東 | 0.846 |
山西 | 0.81 |
天津 | 0.794 |
安徽 | 0.735 |
河南 | 0.728 |
內蒙古 | 0.713 |
江西 | 0.689 |
江蘇 | 0.666 |
遼寧 | 0.66 |
寧夏 | 0.657 |
北京 | 0.649 |
湖南 | 0.603 |
廣西 | 0.55 |
浙江 | 0.543 |
上海 | 0.537 |
吉林 | 0.526 |
貴州 | 0.497 |
福建 | 0.475 |
陜西 | 0.461 |
甘肅 | 0.45 |
廣東 | 0.442 |
重慶 | 0.419 |
海南 | 0.415 |
湖北 | 0.373 |
黑龍江 | 0.288 |
云南 | 0.124 |
四川 | 0.071 |
青海 | 0.034 |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賽寶計量檢測中心、智研咨詢整理
2020年中國5G基站排放量高達2799萬噸,中國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排放量最大,分別為322萬噸、278萬噸、254萬噸、200萬噸和194萬噸,五個地區占中國排放量的45%。
2020年中國5G基站排放量TOP5省市占中國排放量的比重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賽寶計量檢測中心、智研咨詢整理
2020年中國及各地區5G基站碳排放量(萬噸CO2)
地區 | 碳排放量:萬噸 |
中國 | 2799 |
廣東 | 322 |
江蘇 | 278 |
山東 | 254 |
浙江 | 200 |
河南 | 194 |
北京 | 141 |
江西 | 126 |
河北 | 122 |
重慶 | 121 |
天津 | 112 |
湖南 | 103 |
上海 | 95 |
安徽 | 92 |
山西 | 86 |
遼寧 | 78 |
廣西 | 68 |
福建 | 63 |
貴州 | 58 |
湖北 | 57 |
陜西 | 49 |
黑龍江 | 34 |
新疆 | 30 |
吉林 | 25 |
甘肅 | 21 |
內蒙古 | 19 |
四川 | 16 |
寧夏 | 15 |
云南 | 13 |
海南 | 5 |
西藏 | 1 |
青海 | 0 |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賽寶計量檢測中心、智研咨詢整理
三、能耗及碳排放預測
1、能耗預測
為了降低基站功耗,設備廠商和運營商不斷探索基站綠色技術,從設備級、站點級、網絡級三個維度提出了節能降耗的解決方案。
為了降低基站功耗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據中國移動測算,C-RAN將使得包括能耗在內的單站維護成本下降17.1%-23.7%。
據中國移動估計,2021-2023年間設備級功耗平均每年下降10%,2021-2025年的基站增長數量,預計2025年的新增單站設備級功耗2250W,單站設備級功耗2374W。
2020-2025年5G單站設備功耗走勢預測(單位:W)
資料來源:中國移動測算、智研咨詢整理
綜合來看2035年中國5G基站能耗為2.446-2965億千瓦時。在情景一下,隨著節能技術高速發展,中國大規模普及,預計2035年中國主設備功耗可在2025年基礎上下降2%,空調、配電和其他能耗占比可縮減至50%,單站功耗約3878W,整體能耗在此基礎上下降5%。則2035年中國5G基站能耗約2446億千瓦時。
在情景二下,節能技術發展放緩,局部地區落地應用,預計2035年主設備功耗在2025年基礎上下降1%,空調、配電和其他能耗占比可縮減至40%,單站功耗約4.701W,整體能耗在此基礎上下降2%,預計2035年中國5G基站能耗約2965億千瓦時。
2035年中國5G基站能耗預計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2、碳排放預測
基于未來的經濟、社會以及低碳約束條件,對2020-2035年中國電力行業發展進行了預測,得出了不同情景下2035年煤電發電量占比分布在35-42%、氣電發電量占比分布在4-5%、非化石電力發電量占比分布在53-61%。
2020年中國煤電和氣電排放因子分別為0.853kgC02/kWh和0.405kgC02/kWh,預計2035年電力中國電力排放因子范圍為0.334-0.397kgCO2/kWh,2035年中國5G基站碳排放量約合二氧化碳8170-11771萬噸。
2035年中國5G基站碳排放量預測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從5G基站建設周期可以看出,2030年基站規模、能耗及碳排放量將達到頂峰。盡管2035年5G基站能耗相比2020年翻了兩翻多,但隨著中國發電能源結構持續優化,非化石電力比重不斷上升,5G基站碳排放量增速將低于能耗增速。


2022-2028年中國5G基站行業競爭現狀及投資決策建議報告
《2022-2028年中國5G基站行業競爭現狀及投資決策建議報告》共十二章,包含5G基站設備參數及規劃分析,5G基站建設投資壁壘及典型項目案例分析,5G基站建設前景及趨勢展望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