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2024年11月,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繼續保持高效運行態勢。據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統計,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21次,協調派出搜救船舶735艘次,派出飛機43架次。這些行動共涉及遇險船舶85艘次,遇險人員487人,其中454人獲救,搜救成功率達到93.2%。在搜救力量方面,搜救船舶和飛機的出動次數顯示出強大的應急響應能力。
相關上市企業:中信海直(000099)
相關企業: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航直升機有限責任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煙臺華洋救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中國衛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關鍵詞:海上搜救、海上搜救市場規模、海上搜救行業現狀、海上搜救發展趨勢
一、行業概述
海上搜救(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MSAR)是指國家或相關部門針對海上發生的事故、緊急情況或其他險情,組織并實施的一系列搜尋、救援及后續處置工作。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障海上人員的生命安全,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國際海上搜尋和救助公約》,搜救過程包括“搜尋”和“救助”兩個階段:“搜尋”是指利用現有人員和設施確定遇險人員位置的行動;“救助”則是指拯救遇險人員、為其提供初步醫療或其他服務,并將其轉移到安全地點的行動。按行動范圍分類,海上搜救可以分為近海搜救、遠海搜救和極地搜救。
二、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初創階段,1951年,新中國成立后,海上搜救工作開始起步。1951年,交通部海運總局設立航政室,負責海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1953年,交通部下設港務監督局,在沿海港口設立港務監督機構,承擔海上遇險搜救職能。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體系建立階段,1973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成立全國海上安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交通部,負責統一部署和指揮海上船舶防臺風、海難救助等工作。1974年,交通部新建煙臺、廣州兩個救撈局。1978年,交通部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海難救助打撈局,下設煙臺、上海、廣州三個救撈局。1989年,根據《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交通部設立“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全國海上搜救工作的統一組織和協調。
21世紀以來的體系完善階段,2002年,在上海組建我國第一支專業海空救助隊伍,標志著海上搜救向立體化邁進。2003年,救撈體制改革,救助和打撈分開,設立三個專職人命救助局和三大搶險打撈局。2005年,國家下發通知,明確由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重大海上搜救應急處置行動,成立總值班室。隨著近年來科技的不斷進步,無人機、遙感技術等新型搜救手段得到廣泛應用,海上搜救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行業產業鏈
海上搜救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為設備與技術支持,包括各類搜救設備、通訊設備、導航設備、醫療設備等硬件設備的制造和供應商。產業鏈中游為海上搜救服務提供商主要包括專業的搜救隊伍、搜救中心、應急服務提供商等機構。這些機構負責搜救行動的組織、協調和實施,包括制定搜救方案、調配資源、指揮救援行動等。產業鏈下游是海上搜救服務的終端用戶和受益者,包括船舶、船員、海上作業人員、海洋資源開發企業等。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四、相關政策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上搜救工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為海上搜救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明確了海上搜救的職責分工和救援程序,為搜救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此外,《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進一步規范了海上搜救的組織指揮體系、應急響應機制和保障措施。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海上搜救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和操作指引。
同時,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海上搜救,2024年12月,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印發《關于做好2024年度海上搜救獎勵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對參與海上搜救行動并作出突出貢獻的社會力量給予獎勵。2024年,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組織開展年度搜救獎勵申報工作,對在惡劣條件下實施有效救助且社會影響較大的單位和個人給予優先獎勵。此外,政策還明確了資金保障機制,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將搜救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加強對搜救經費的管理和監督。這不僅激勵了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海上搜救行動,還提升了搜救效率和能力,完善了資金保障與管理機制。通過這些措施,該政策為海上搜救工作提供了更強大的支持,進一步筑牢了海上安全防線,為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應急保障。
五、行業現狀
2024年11月,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繼續保持高效運行態勢。據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統計,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21次,協調派出搜救船舶735艘次,派出飛機43架次。這些行動共涉及遇險船舶85艘次,遇險人員487人,其中454人獲救,搜救成功率達到93.2%。在搜救力量方面,搜救船舶和飛機的出動次數顯示出強大的應急響應能力。
2024年11月,在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21次當中,占比最大的5類險情為:人員傷病類險情44起,占總數的36.4%;船舶機損類險情11起,占總數的9.1%;船舶碰撞類險情11起,占總數的9.1%;火災、爆炸類險情6起,占險情總數的5%;船舶自沉類險情5起,占險情總數的4.1%。
六、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競爭格局。當前,行業競爭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專業搜救機構、民間組織以及設備供應商等多方力量的協同與競爭中。這種多元化格局不僅推動了搜救能力的提升,也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業務涉地最多、飛行保障能力最強的通用航空企業,也是國內第一家自主經營的通用航空公司,并在海上搜救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司擁有一支技術精湛、訓練有素的飛行員、機務人員和保障人員隊伍,以及亞洲最大的民用直升機隊,能夠滿足各種復雜環境下的搜救需求。公司成立30多年來,參與各地海上搜救與各類搶險救災,以及南、北極科學考察及印度洋海嘯災區救援等。公司的B-7951號直升機組曾被國務院授予“海上救災英雄機組”稱號,被國際直升機協會命名為“最佳機組”。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海直營業收入為14.97億元,同比增長6.30%;歸母凈利潤為1.95億元,同比增長0.26%。
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水下智能裝備研發、制造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提供水下智能裝備解決方案。公司產品包括纜控水下機器人(ROV)、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機(AUG)等,廣泛應用于科研科考、海洋工程、水利水電、應急救援、安防安保、水產養殖、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在海上搜救領域,公司依托ROV的出色性能,可以實現快速、高效地水下搜救、救援和打撈,同時還可以為救援隊伍提供重要的環境監測和評估信息,保證了救援人員的安全。同時公司能夠對大深度、高流速、水下復雜地形、冰凍水域等極端復雜的水域進行搜尋和打撈,確保您的救援任務順利完成。
七、行業發展趨勢
1、技術創新引領智能化搜救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海上搜救行業正迎來智能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無人機、衛星通信、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搜救效率和成功率。例如,無人機可以快速到達事故現場,進行大面積搜索,衛星通信則確保了搜救行動的實時信息傳輸。此外,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鷹”無人機等高科技裝備已成功應用于海上搜救任務,展示了我國在高科技裝備研發方面的實力。未來,海上搜救行業有望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更高效的智能化搜救,進一步提高搜救效果。
2、市場需求推動行業增長
中國海上搜救行業市場前景廣闊,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海上活動的日益頻繁,海上搜救需求將持續增長。近年來,我國海上搜救任務量呈上升趨勢,平均每年海上搜救任務超過1000起,其中緊急救助任務占比超過50%。此外,隨著國際海上運輸和貿易的擴大,我國海上搜救行業也面臨著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需求。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海上搜救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在細分市場中,海上搜救服務、搜救設備制造和搜救培訓教育等領域均展現出良好的增長潛力。
3、政策支持與國際合作助力行業升級
政策環境為海上搜救行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國已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搜救法》為核心的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明確了海上搜救的組織機構、職責分工和應急響應程序。這些法規的實施,有力地保障了海上搜救工作的依法進行。此外,中國海上搜救行業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海上搜救合作協議。例如,我國與歐盟、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海上搜救熱線,實現了海上事故信息的快速共享。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海上搜救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海上搜救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共十四章,包含2025-2031年海上搜救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海上搜救行業投資前景建議研究,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