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到技術創新激勵,全方位為應急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創新,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技術的強力驅動下,安全應急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裝備應運而生,這些新技術、新裝備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應急響應的速度與效率,為產業的持續擴張注入了強勁的動力。2023年,我國應急管理市場規模約為28180億元,同比增長13.57%。
關鍵詞:應急管理發展歷程、應急管理產業鏈、應急管理市場規模、應急管理發展趨勢
一、應急管理行業概述
危險包括人的危險、物的危險和責任危險三大類。其中,人的危險可分為生命危險和健康危險;物的危險指威脅財產安全的火災、雷電、臺風、洪水等事故災難;責任危險是產生于法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一般又稱為第三者責任險。而應急管理是針對于特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我國應急管理經歷了初期萌芽、快速發展、質量提升三個階段,現逐步向智能化、數字化過渡。自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地震、水旱災害的加劇,我國學術界在單項災害、區域綜合災害以及災害理論、減災對策、災害保險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而對應急管理一般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寥寥無幾。2003年抗擊“非典”的過程中暴露了我國政府管理存在的諸多弊病特別是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結合事前準備不充分、信息渠道不暢通、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不健全這一系列問題,我國政府下定決心全面加強和推進應急管理工作。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2008年初,南方雪災、拉薩3·14事件和汶川特大地震,為應急管理研究提出了嚴峻的命題。黨和政府以及學界從不同角度深入總結我國應急管理的成就和經驗,查找存在問題。胡錦濤總書記10月8日在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再一次站到了歷史的新起點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公共安全需求的增加,政府建立了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加強了跨部門協調和合作,提高了應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了應急管理的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我國應急管理事業進入智能化發展階段。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各種突發事件頻發,應急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對于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減輕災害損失、恢復正常秩序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央及各地政府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行動計劃和編制區域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報告等方式,加強了應急管理政策的協同與一體化建設?。2024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應急管理事業發展。202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2024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將目光聚焦基層,主題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提出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推進我國應急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應急管理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二、應急管理產業鏈
應急管理行業產業鏈上游包括應急物資的生產與供應、硬件設備支持和科技服務平臺。其中,應急物資涵蓋了救援設備、防護裝備、動力燃料、醫療用品、應急糧食、搶險工具、特種交通設備;硬件設備涵蓋勘測及監測設備、警報設備等;科技服務平臺為應急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包括數據分析、預警模型建立、應急決策支持、預警系統等。中游為應急管理產業,其內涵包括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產業鏈下游為應急管理應用領域,包括公共消防、公共安全、民政救災、自然災害應對等。
三、應急管理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重大及特重大事故主要存在于生產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災害中。近年來,全國安全生產形勢呈現“穩中向好”的特點,重大風險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化工和工貿行業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建筑業重特大事故同比減少。同時,針對長期積累的安全生產風險隱患集中顯現,以及極端災害天氣趨多趨強帶來的挑戰,應急管理系統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2024年上半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保持“雙下降”,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9229起、死亡8507人,同比分別下降26.2%、19.3%。其中,發生重特大事故5起、死亡94人。此外,上半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干旱、風雹、低溫冷凍和雪災為主,地震、臺風、沙塵暴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3238.1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22人。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我國應急管理部著力強化責任落實,建立上下聯通的應急信息網絡,加快建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2023年來,應急管理部堅持常態應急和非常態應急相結合,累計組織81次應急會商,啟動114次應急響應,派出130個工作組深入一線,全力處置各類險情,竭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目前,國家層面對于應急管理的高度重視與政策支持,是驅動這一市場蓬勃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到技術創新激勵,全方位為應急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創新,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技術的強力驅動下,安全應急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裝備應運而生,這些新技術、新裝備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應急響應的速度與效率,為產業的持續擴張注入了強勁的動力。2023年,我國應急管理市場規模約為28180億元,同比增長13.57%。
四、中國應急管理行業發展趨勢研判
1、災害事故頻發催生更高應急需求
近年來,自然災害與安全生產事故的頻發態勢愈發嚴峻,如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2022年四川瀘定6.8級地震、2023年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露天煤礦坍塌事故以及北京、河北等地特大暴雨災害等,這些災害事故不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也對應急裝備與技術提出了更為迫切和嚴苛的要求。面對這一挑戰,發展先進適用的安全應急裝備、提升高危行業的本質安全水平以及增強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已成為應急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我國政府將更加注重應急管理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確保應急響應和處理能力達到專業化水平。
2、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愈發完善
2023年我國安全應急相關裝備產品的招標項目數量已超過4萬項,涉及金額高達2000億元以上。其中,中國政府采購網記錄的國家和省級消防救援部門528項消防救援裝備采購信息,中標累計金額已超過45億元。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未來安全應急裝備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政府采購與投資將持續為應急行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應急管理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應急管理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應急管理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共十章,包含 “十四五”期間國內應急管理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十四五”應急管理行業前景預測,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