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隨著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對材料科學理解的深化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材料制造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為航天事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可能性。受各年度運載火箭發射數量,載荷質量及數量、新材料應用比例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航天新材料市場規模震蕩上行態勢,2023年,全國航天新材料市場規模增長至11.49億元。
關鍵詞:航天新材料、航天新材料行業政策、航天新材料產業鏈、航天新材料市場規模
一、航天新材料行業概述
航天材料是指飛行器及其動力裝置、附件、儀表所用的各類材料,具有優良的耐高低溫性能以及耐老化和耐腐蝕性能,能適應空間環境,是航空航天工程技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航天新材料是指在航空航天領域中應用的具有特殊性能和高性能的材料,這些材料通常具有輕量化、高強度、高溫耐受、耐腐蝕等特點,能夠滿足航空航天器在極端環境下的要求。航天新材料按照材料的性質可分為金屬材料、復合材料、高溫材料以及功能材料四大類。
隨著航天新材料產業的不斷發展,相關政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從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到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再到行業協會的自律管理,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對航天新材料領域的支持力度顯著增強。自2024年初以來,我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工信部等部門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強調要加快新材料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旨在推動航天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政策明確了航天新材料在航空航天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勵推動綠色航空材料的研發和應用,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航天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航天新材料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分析預測報告》
二、航天新材料產業鏈
目前,我國航天新材料產業鏈逐漸完善,包括從原材料生產、材料加工到航天器制造和維修等環節。航天新材料產業鏈上游主要為金屬原料、化學纖維、陶瓷、塑料、生物基、樹脂、石墨等原材料。上游供應商通常擁有先進的開采和加工技術,以確保原料的質量和性能達到航空材料的高標準要求。中游為航天新材料制造與加工環節,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導材料、3D打印材料、納米材料、生物材料以及液態金屬等。新材料生產企業通常利用鍛造、鑄造、機械加工、3D打印等多種制造工藝,將上游原材料進行高度提純或組合,以生產出具備輕質量、高品質的航天材料。產業鏈下游包括航空器制造以及相關的維修、改裝等賦能環節。
三、航空新材料發展現狀
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中國的航天工業在國家主導下發展了60余年后,首次打開了面向民營資本的大門。政策、資本、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地涌向商業航天領域。商業航天經歷了由政府主導向商業化轉變的歷程,短短五年就形成了初具雛形的產業體系,在各個細分領域里都有民間企業進入,在政策的宏觀加持和資本的助推下,基本形成了國營為主、民營補充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在航天領域,我國快速發展,展現出強勁實力,年均航天發射次數接近美國,發射成功率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中國航天共實施67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達155噸,研制發射221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2024年,在各地政府和企業積極布局下,上半年共實施30次發射任務,比2023年同期增長20%,發射衛星數量超過80顆;全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
材料制造技術的不斷突破是制造各種特殊功能材料的前提。為了實現精準控制,最大可能減少誤差,對航天設備的加工制造要求必須極其嚴格,要最大可能的實現極其精細化的生產。此外,各種特殊功能、優良性能的實現,也有賴于材料制造技術的不斷突破。隨著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對材料科學理解的深化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材料制造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為航天事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可能性。受各年度運載火箭發射數量,載荷質量及數量、新材料應用比例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航天新材料市場規模震蕩上行態勢,2023年,全國航天新材料市場規模增長至11.49億元。未來,我國深空探測將進一步深入,航天器將面臨長周期、極端溫度、強輻射等嚴酷深空環境,需要從材料和工藝兩個角度,開展輕質結構機構材料、熱控和熱防護材料、輻射防護和耐輻射材料、耐腐蝕材料、耐塵與塵暴材料、高可靠能源材料、3D/4D打印技術等開發,為實現深空探測的輕量化、高效熱控制、提供可持續能源、抗輻射等提供支持,在國家政策支持已經航天事業穩步推進的刺激下,我國航天新材料市場前景廣闊。
四、航空新材料競爭格局
目前,我國航天新材料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航空材料研究院(BNAM)、ILC Dover、Alcoa Corp等海外企業在全球航天新材料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其依托品牌影響力以及核心技術壟斷在全球布局銷售網絡,銷售額位居前列。與此同時,中國航天新材料行業也在快速崛起,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內龍頭企業,正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努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些企業在高性能合金、復合材料、先進陶瓷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此外,在科研領域,我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北京鋼鐵研究院等知名院校及研究所,依托其強大的科研力量和豐富的資源積累,積極開展航天新材料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填補了我國多個航空新材料領域的研發空白。
五、航空新材料發展趨勢研判
隨著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新材料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對新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未來,行業將注重技術創新、輕量化、環保等方面的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一方面,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新材料的研發將更加注重性能優化、成本降低和環境友好等方面。例如,新型復合材料、納米材料、3D打印材料等將成為行業的研發重點,以滿足深空多場景的應用需求。另一方面,輕量化材料可以減少航空航天器的重量,提高載荷能力和燃油效率。因此,輕量化材料如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鋁鋰合金等將成為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此外,我國環保政策持續深入,航天新材料行業也將日益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在材料生產和應用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消耗將成為行業的重要目標。因此,研發和應用環保型材料將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航天新材料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分析預測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航天新材料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分析預測報告
《2025-2031年中國航天新材料產業競爭現狀及市場分析預測報告》共十一章,包含國內外航天新材料研制及應用趨勢調研分析,2025-2031年我國航天新材料應用前景預測分析,2025-2031年中國航天新材料行業投資策略及結論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