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歷程
養蠶與種桑是我國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由桑、蠶、絲綢勾勒而成的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在以“絲綢之路”為標志的秦漢隋唐時期達到興盛期。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發展及生絲國際貿易的推動,大大刺激了中國蠶絲業的發展,蠶桑絲織生產由傳統的手工業轉向了機械化。進入現代以來,我國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全國各蠶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蠶桑科研成果斐然,向仲懷院士為代表的蠶桑科研團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繪制出了世界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家蠶基因組精細圖及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展示了我國當今生物科學最高水平的基因組技術以及全球領先的蠶桑科研資源和專業力量。
二、產業現狀
1、蠶桑
根據全國20個主產省(區、市)報送數據,2020年全國桑園面積1211.77萬畝(80.78hm2),較2016年增加22.26萬畝。
2016-2020年中國桑園面積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絲綢協會
從2016—2020年全國蠶繭產量情況看,雖然2020年產量較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近五年的產量基本維持在66萬噸左右,全國蠶繭產量沒有出現較大波動,整體規模比較穩定。
2016-2020年中國蠶繭產量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絲綢協會
2、主要產品
從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來看,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絲(包括生絲和絹絲)產量為5.34萬噸,較2016年下降66.29%。據中國絲綢協會調查,有部分原因是統計口徑等關系,導致了過去一段時間絲綢主要產品產量的虛高,放大了2020年產量的降幅。近兩年主要產品的生產數據已基本接近行業的實際產量。
2016-2020年中國規上企業絲產量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由于同樣的原因,過去幾年綢緞和蠶絲被產量存在夸大,因此僅看口徑調整后的兩年可知,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生產的絲綢和蠶絲被產量出現了下降,這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各產區開工率下降。2020年我國綢緞產量為38350萬米,蠶絲被產量為924萬條。
2019-2020年全國規上企業絲綢和蠶絲被產量統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紡織行業發展戰略規劃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3、加工企業效益
2020年繭絲綢中游加工行業經營效益下滑顯著,其中絲絹及精加工營業收入607.9億元,同比下降12.5%;繅絲加工行業營業收入237.83億元,同比下降18.4%;絲織加工行業營業收入312.58億元,同比下降6.9%;絲印染行業營業收入57.49億元,同比下降15.5%。
2016-2020年規上絲綢企業營業收入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發展前景
1、政策支持產業發展
為推動繭絲綢業的高質量發展,2020年,工信部﹑商務部等六部門聯合頒布的《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2021年9月,商務部印發《關于繭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意見》,隨后繭絲綢業的一些主產省(區、市)相繼發布了“十四五”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東桑西移”成效明顯,中西部地區蠶繭、生絲產量占全國75%以上,“十四五”時期,西部主產區將繼續發力,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間,川渝兩地將合力共同建設西部桑蠶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優質蠶種生產供應調節基地、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和蠶桑資源產業化開發示范基地,合力打造1000億級蠶桑絲綢產業集群。
繭絲綢行業政策規劃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2、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
隨著國內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全齡飼料養蠶﹑智慧桑蠶養殖裝備技術的研發不斷取得新突破,并在各地廣泛推廣應用,傳統養蠶模式正在向工廠化、自動化轉變;非傳統領域應用發展迅速,國內桑蠶繭絲資源綜合利用開發不斷向生物﹑醫藥、化工等高新技術領域深入拓展;絲綢企業產品線上線下營銷加速融合,行業數字經濟的活力開始逐步顯現,數字化新零售促進企業盈利邊際改善,為加快推動企業產品結構調整與銷售模式創新發揮作用。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繭絲綢行業市場運營狀況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繭絲綢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繭絲綢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繭絲綢區域市場需求增長潛力分析,中國繭絲綢供應鏈代表性企業案例分析,中國繭絲綢行業投資前景及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