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造”防疫環保產品走出國門
尚風“綠谷”碳中和環保科技園日前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晉中開發區落地。在園區里,山西尚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新利指著一臺儀器介紹:“這是我們研發的測量儀,它可以把測溫數據和測溫者的身份綁定,統計到后臺,當發現溫度超標時會自動提醒,幾秒鐘就可以自動篩選出來。”隨后他又介紹:“我們研發的方艙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模塊,氣流永遠是單向氣流,從外向里流,患者呼出的氣體會經過空氣裝置,把病毒消殺以后再排出。這個系統用了很多環保方面的技術,比如高壓靜電、紫外線殺毒等。”
在尚風“綠谷”里,全封閉環保小料倉、冷鏈食品消殺系統、智慧燈桿等這些日常生活的環保安全需求都可以找到答案。未來,園區將集結省內更多環保企業,形成上下游環保設計產業鏈,滿足更多個性化、精細化的環保服務需求。
尚風科技公司并不是一家專做防疫設備的企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風危害治理,他們跨界研發,把技術融入到需求,為環保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條新路子。
太原理工大學環境學院研究員、教授袁進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尚風科技在很短時間內就開發出了適應當下市場需求的一些防疫產品,源于其長期以來在產品研發和產品設計方面的積累,這也是服務業的一大優勢。”
作為一家環保公司,尚風科技緊跟市場需求,就目前來看,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怎樣把握機會填補空白是一個挑戰。山西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碳專業委員會主任侯正偉認為,市場空白就是商機,關鍵看企業能否發現并抓住機會,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良策。事實上,環保大政方針的變化和企業現實存在的問題之間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就是空白,企業要有所準備,善于學習、觀察、分析、判斷和決策,勇于行動。同時,對環保企業來說,還要對自己的技術所長了如指掌,了解自己面對新問題時,現有的技術、設備、裝備能不能滿足要求,必須像尚風科技一樣,去研發創新、更新產品、改進服務方式,這樣才能贏得市場,占據市場主動權。
“第三方治理”大勢所趨
使用資源需要付費,污染環境需要擔責,企業自建自治的環保設施往往投資大、收效低,由此,企業與更具專業性的第三方合作有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造就了“第三方治理”的上線。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排污企業要自行解決污染治理問題,由于專業限制、意識不到位等因素,往往污染治理效果打了折扣,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2018年,平遙縣政府將當地污水處理廠托管給潤民環保集團運營,當年的水污染處理能力一天就提升了1.5萬立方米。潤民環保集團技術副總經理沈鶴齡說:“第三方運營最大的優勢是專業性,在運營過程中業主可以省錢,同時可以讓政府、企業省時、省心。原來由政府、企業直接面對環保部門,要溝通協調很多事情,現在,都由我們第三方來承擔。”
隨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重點從PM2.5控制為主轉變成協同控制PM2.5與O1的新階段,VOCs治理成為眾多煤化工企業減排的必選項。
在新疆哈密市淖毛湖鎮,灰蒙蒙的天空、刺鼻的氣味早已成為了過去時,根本原因在于當地企業引入了山西亞樂士VOCs治理技術,這一技術讓這座工業城市重新煥發生機。山西亞樂士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棟平說:“環保技術一般只有環保效益,沒有經濟效益,屬于純投入,我們采用的高溫無煙熱氧化技術,把VOCs分子分解之后產生熱能,之后經過廢脫等產生蒸汽,這樣既治理環境污染,同時為企業獲得經濟效益。”
和山西亞樂士一樣,當下我省的節能環保企業多點開花,提供的環保服務從涉及節能環保需求本身轉為尋求更多的供應面。對第三方企業來說,適應這一變化、提升專業素養勢在必行。
侯正偉認為,“十四五”期間,國家將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環保服務企業如何提供服務。比如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如何協同控制這一技術目前還是空白,環保服務企業如何針對空白發揮自己的優勢,必須依靠技術研發,轉變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
環保服務業是全局性的、綜合性的服務模式,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目前,面臨中小型企業多、行業集中度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袁進認為,以前的環保服務政策性很強,但實際上企業真正的環保需求貫穿了生產全過程,比如治理技術、治理模式等都對環境服務行業提出新要求,這也是其轉型的方向。
打造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第三方治理就是讓專業的人來辦專業的事,這樣一來,甲方企業可以省時、省力、省心,在現實中,很多大型企業邀請第三方都是被動的。侯正偉認為,被動局面必須改變,這就需要“環保管家”服務從企業全生命周期來考慮并解決問題。
“環保管家”是一種新興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模式,2016年4月,當時的環保部提出要“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區聘請第三方專業環保服務公司作為‘環保管家’”。
2017年8月,進一步提出要“鼓勵第三方治理單位提供環境綜合服務,培育企業污染治理新模式”。從服務對象來看,“環保管家”為工業企業、工業園區、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包括咨詢服務、技術服務、工程服務、設備設施服務在內的全方位環保服務;從服務周期來看,“環保管家”可對建設項目從規劃、建設、運營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提供針對性的環境技術咨詢服務;從服務內容來看,“環保管家”可提供從項目選址、污染調查、環保診斷、政策解讀、環保培訓、環保手續、技術評審、環境檢測到工程設計、設備采購、工程實施、設施運營的一站式環保服務。
侯正偉認為,從國家管理角度來說,淡化職責并非意味著放松對企業的管理要求,而是更強調事中事后監管,不能單一地解決寫報告書、解決環評、審批通行證的問題,而是實打實地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甚至生產期滿以后的環境問題。
袁進認為,環評機構向“環保管家”轉變,并不是簡單的概念轉換,是從認識到能力上的一個根本性變化。以前服務的是企業前端的審批,現在真正進入管家的角色,服務的是企業全過程的治理,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整個服務業產生了非常大的挑戰。
山西環保產業協會會長樊文彬介紹,最近幾年,在我國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環保管家”迅速發展。想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他建議,第一要聚焦環保,聚焦在“雙碳”“兩高”形勢下環保產業發展和轉型的關系;第二要服務環保,針對環保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給出實施方案和解決方案。
環保問診、“環保管家”、第三方治理……每一種新模式都向我們展示了創新對于環保服務業的支撐,一批批環保企業以服務的形態進入產業鏈,與節能環保有關的消費品終端正打開空間,驅動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市場,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新的增長點。


2025-2031年中國環保服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市場需求預測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環保服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市場需求預測報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國環保服務行業企業經營情況分析,中國環保服務行業投資前景預測分析,環保服務企業投資戰略與客戶策略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