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紫雨
資深行業分析師
2025年多晶硅行業市場規模及主要企業市占率分析報告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多晶硅產量超過180萬噸,同比增長23.39%。從產量結構來看,全球太陽能級多晶硅(塊狀硅+顆粒硅)產量占據主要份額,因此目前多晶硅的終端市場還是集中在光伏領域。
專精特新專欄:某多晶硅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新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圖]
針對某多晶硅企業申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需求,智研咨詢秉承專業態度,以企業基本信息與經營情況作為出發點,調研多晶硅行業現狀及市場占有率,深入分析該多晶硅企業在行業內所處地位,并依據新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與企業現有信息逐條對比,探討企業申報優劣勢,最終給出切實可行的整改建議及調整方向,助力企業申報。依托智研咨詢專精特新申報服務,該多晶硅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新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
2025年氧化鋁行業市場規模及主要企業市占率分析報告
中國氧化鋁行業是全球最重要的氧化鋁生產和消費市場之一。近年來,隨著鋁消費的不斷增長,中國氧化鋁產能以及產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我國氧化鋁總產量達到8552.2萬噸,同比增長3.9%。同時,我國高純氧化鋁市場規模仍然快速擴張,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入發展,以及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的進一步推進,氧化鋁消費量仍將保持增長勢頭。
2025年稀土永磁材料行業市場規模及主要企業市占率分析報告
隨著科技的進步,稀土永磁材料不僅應用計算機、汽車、儀器等行業中的各種微特電機,以及核磁共振設備、電器件、磁分離設備等需產生強間隙磁場的元器件中,而且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變頻家電等新興領域對高端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應用市場空間巨大。在此背景下,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產量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2023年中國稀土永磁材料產量約為28萬噸,2024年中國稀土永磁材料產量增長至31萬噸,同比增長10.71%。
2025年民用無人機行業市場規模及主要企業市占率分析報告
中國低空經濟與民用無人機產業在2021至2023年間均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隨著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低空產業快速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產業規模更超5,000億元,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近1,200億元,約占低空經濟規模的23.2%,是低空經濟市場中占比較高的細分市場。從我國的民用無人機的區域規模來看,中南地區所占比重最高,可謂是一只獨秀。未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加,預計民用無人機產業將在低空經濟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其產業規模將超2000億元。
專精特新專欄:某氧化鋁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圖]
針對某氧化鋁企業申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需求,智研咨詢秉承專業態度,以企業基本信息與經營情況作為出發點,調研氧化鋁行業現狀及市場占有率,深入分析該氧化鋁企業在行業內所處地位,并依據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與企業現有信息逐條對比,探討企業申報優劣勢,最終給出切實可行的整改建議及調整方向,助力企業申報。依托智研咨詢專精特新申報服務,該氧化鋁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
誰是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第一???附2024年“小巨人”數量TOP10榜單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由工信部授予,以“專、精、特、新、鏈、品”六大維度為評選核心選拔出的企業,嚴苛考核企業技術壁壘、市場占有率及產業鏈協同能力。2024專精特新“小巨人”十強省份榜單由江蘇領銜,北京上海掉出前三,湖南首次上榜。前十省市中,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據全國整體的88%。
專精特新專欄:某稀土永磁材料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圖]
針對某稀土永磁材料企業申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需求,智研咨詢秉承專業態度,以企業基本信息與經營情況作為出發點,調研稀土永磁材料行業現狀及市場占有率,深入分析該稀土永磁材料企業在行業內所處地位,并依據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與企業現有信息逐條對比,探討企業申報優劣勢,最終給出切實可行的整改建議及調整方向,助力企業申報。依托智研咨詢專精特新申報服務,該稀土永磁材料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
專精特新專欄:某激光器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圖]
針對某激光器企業申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需求,智研咨詢秉承專業態度,以企業基本信息與經營情況作為出發點,調研激光器行業現狀及市場占有率,深入分析該激光器企業在行業內所處地位,并依據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與企業現有信息逐條對比,探討企業申報優劣勢,最終給出切實可行的整改建議及調整方向,助力企業申報。依托智研咨詢專精特新申報服務,該激光器企業順利通過2024年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
北京VS上海: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大PK!誰更勝一籌?
2024年,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數量上,北京分別以410和65家的優勢領先上海。不難看出,兩地在發展模式上差異顯著,北京是“政策驅動型”增長,強補貼+科研資源集中為企業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網絡;上海則是“產業鏈協同型”發展,產業生態+資本賦能推動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