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雜技演出市場的熱點地區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和中部城市。雜技演出市場以雜技秀和魔術秀為主要類型,除少量大中型雜技劇巡演外,該類演出以駐場為主,2022年受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雜技演出消費意愿低迷。數據顯示,2022年疫情反復對我國雜技產業沖擊較大,雜技演出規模為26.7億元,其中雜技文化旅游及其他領域的市場規模為216.3億元,降幅超過30%。演出場次變動來看,2017年我國雜技演出場次約39.9萬場,2022年演出場次約33.4萬場。
一、定義及分類
雜技,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雜技包括了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的表演性節目。,雜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一,其技藝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總體而言,我國雜技行業可概括為七大類別:耍弄技,如抖空竹、蹬缸,技藝嫻熟,令人嘆為觀止;頂舉技,如頂碗、頂竿,考驗著雜技演員的平衡與力量;懸吊技,如空中飛人,展現高空中的驚險與美妙;平衡技,如高蹺、走鋼絲,行走間盡顯平衡之美;駕騎技,如騎馬、騎象,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舞;柔體技與魔幻技,如“仙人栽豆”等,將柔韌與魔幻結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模仿技,如口技、舞獅,通過模仿展現生活的百態。
二、商業模式
小型民間雜技團體主要商業模式是合同演出,且集中在國內低端市場,如在國內景區、影視城、城市公園及游樂場所駐場演出,參加企業慶典活動,甚至到鄉村紅白事上演出等,賺取有限的人工費。中大型雜技院團則形成了“賽場+商演”的運營模式。“賽場+商演”模式即以參賽奪獎為中心目標,運營人員通過提前聯系演出商推介節目,策劃一系列與比賽緊密銜接的商業演出。這一模式既包含對作品藝術質量的要求,又能夠充分發揮市場運營人員的積極性。中大型文藝院團創作人才齊備,資金保障到位,有穩定的創排周期打磨參賽作品,加之通過多年來市場化經營積累了較多的演出運營經驗,可提前向演出商推介參賽作品,促成賽事前后的商演計劃。“賽場+商演”的模式是院團提升自身影響力、塑造產品口碑、探索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方式。
三、行業政策
我國雜技行業在政策層面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支持與引導。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多部門相繼發文,明確了推動雜技藝術教育與職業發展相結合的指導意見,為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也將文化演出等生活性服務業納入拓展范圍,為雜技在鄉村的普及與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進一步強調了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重要性,為雜技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特別是針對雜技表演等危險性較高的演出項目,文旅部發布了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與規范秩序的通知,確保演員與觀眾的安全,為雜技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也積極倡導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推動雜技等傳統藝術的創作與傳播,進一步豐富了我國雜技行業的政策內涵與發展前景。
四、發展歷程
我國雜技行業歷史發展歷程悠久且波瀾壯闊。從遠古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雜技起源于勞動技能、祭祀和游戲,完成了從實用到審美的藝術轉變。漢代至唐宋時期,雜技藝術迎來了發展與成熟的黃金時期,漢武帝的推崇與唐宋的繁榮都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元明清至改革開放前,雜技行業經歷了起伏與變革,一度面臨生存危機,但仍有藝人團體堅守傳承。改革開放后,雜技行業迎來復興與國際化的新篇章。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的成立標志著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而雜技團的國際演出與節慶活動的舉辦,更讓中國雜技走向世界舞臺,贏得了國際贊譽。如今雜技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五、行業壁壘
1、人才壁壘
雜技藝術對人才的要求極高,不僅需要具備出色的身體素質和靈活的技巧,還需要擁有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的創意。長期以來,雜技人才的培養依賴于專業的雜技學校和培訓機構,而這類機構的數量相對較少,培養周期也較長。對于想要進入雜技行業的企業來說,獲得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了一大挑戰。同時雜技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行業的競爭影響,使得人才壁壘更加凸顯。
2、資金壁壘
雜技表演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場地租賃、設備購置、人員培訓等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雜技團體還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和提高表演質量,這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于小型雜技團體或個人來說,資金短缺往往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由于雜技行業的回報周期較長,風險也相對較高,使得投資者在進入該行業時更加謹慎。
3、政策壁壘
雖然近年來國家對于文化藝術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對于雜技行業來說,仍然存在一些政策限制和壁壘。一些地方政府對于雜技表演場地的審批和監管較為嚴格,使得雜技團體在獲取演出許可方面面臨一定的困難。此外對于雜技節目的審查制度也可能對雜技行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策壁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雜技行業的市場規模和發展速度。
4、創新壁壘
雜技表演需要掌握一系列高難度的技巧和動作,這些技巧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踐才能掌握。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雜技表演也需要不斷引入新的技術和元素,以提高表演效果和觀賞性。對于小型雜技團體或個人來說,由于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和創新能力,很難在技術上達到行業內的領先水平,不僅限制了其表演水平的提高,也影響了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六、產業鏈
我國雜技行業產業鏈來看,上游部分主要包括雜技培訓、演藝設備和票務等環節。雜技培訓方面,有諸如中國雜技團藝術培訓中心等專業機構,為行業輸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演藝設備領域,眾多企業如浙江大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雜技表演提供高質量的舞臺和設備支持。票務環節則由大麥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主導,確保觀眾能夠便捷地購買到演出票。中游部分以雜技表演團體為核心,如河南省雜技集團、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等,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表演形式,為觀眾帶來精彩的雜技演出。下游則涉及旅游、演出、晚會和電視制作等多個領域。雜技作為獨特的文化元素,在旅游景點、晚會演出以及電視節目中都有廣泛應用,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彩的視聽享受。
















七、行業現狀
目前國內雜技演出市場的熱點地區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和中部城市。雜技演出市場以雜技秀和魔術秀為主要類型,除少量大中型雜技劇巡演外,該類演出以駐場為主,2022年受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雜技演出消費意愿低迷。2022年,疫情反復對我國雜技產業沖擊較大。我國雜技演出規模為26.7億元,雜技文化旅游及其他領域的市場規模為216.3億元,降幅超過30%。演出場次變動來看,2017年我國雜技演出場次約39.9萬場,2022年演出場次約33.4萬場。
八、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特別強調了雜技藝術的獨特價值和重要地位,政策不僅為雜技行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還鼓勵雜技藝術走進校園、社區和鄉村,進一步擴大了雜技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潛力。
(2)科技進步為雜技行業帶來了新可能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雜技表演形式和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如聲光電等高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得雜技表演更加精彩和具有觀賞性。同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也為雜技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市場機遇。
(3)觀眾需求變化帶來新動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觀眾對于雜技藝術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不僅要求雜技表演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藝術水平,還要求其能夠體現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需求的變化為雜技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空間和商業機會。
(4)文化交流深化提供發展舞臺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雜技藝術逐漸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越來越多的雜技團體和藝人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技藝和文化魅力,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雜技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還為雜技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國際合作和商業機會。
2、不利因素
(1)人才流失問題影響行業傳承
雜技藝術需要高度專業的技能和長時間的訓練,然而由于雜技行業的待遇和發展前景相對有限,一些優秀的雜技人才選擇轉向其他行業,導致行業內部人才匱乏,不僅影響了雜技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也制約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2)娛樂多元化導致市場競爭
隨著文化市場的不斷開放和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娛樂形式涌現,使得雜技行業在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僅要求雜技團體具備更高的藝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還需要在市場營銷和推廣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在眾多文化產品中脫穎而出。
(3)文化審美的快速變化和發展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傳統的雜技表演形式和內容可能不再完全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如果雜技行業不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調整表演形式和內容,就可能失去一部分觀眾群體,進而影響行業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
九、競爭格局
我國雜技行業的競爭企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國有雜技團體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政府支持,擁有穩定的經費來源和高水準的藝術表現,如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其表演享譽國內外,是行業的中堅力量。民營雜技團體則以其靈活性和創新性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河南省雜技集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獨特的表演風格深受觀眾喜愛。此外旅游演藝雜技團體結合旅游文化,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如吳橋雜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充分展示了雜技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魅力。不同類型的雜技團體相互競爭、相互合作,共同推動著我國雜技行業的繁榮與發展,形成了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競爭企業格局。
十、發展趨勢
我國雜技行業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展現出多元化與融合化、國際化與市場化、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等多重發展趨勢。隨著觀眾審美需求的日益多樣化,雜技表演正不斷融入新創意和元素,與舞蹈、戲劇、武術等藝術形式跨界融合,提升觀賞性和藝術性。同時雜技藝術正積極走向世界舞臺,通過國際交流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贏得國際贊譽。市場化運營讓雜技行業在商業演出、旅游演藝等領域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此外現代科技的應用為雜技表演注入新活力,聲光電等高科技元素的融入讓表演更加精彩震撼。然而人才短缺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加強雜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升行業隊伍的整體素質,成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多重趨勢的共同推動下,我國雜技行業正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3年中國雜技行業發展現狀簡析: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方向發展,國際化趨勢推進[圖]](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408/55d853aceb464ffcf6fad7c27bbd7795797b1b5a.png?x-oss-process=style/w320)
2023年中國雜技行業發展現狀簡析: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方向發展,國際化趨勢推進[圖]
雜技演出消費意愿低迷,2022年疫情反復對我國雜技產業沖擊較大,我國雜技演出規模為26.7億元,雜技文化旅游及其他領域的市場規模為216.3億元,降幅超過30%。2017年我國雜技演出場次約39.9萬場,2022年演出場次約33.4萬場。